我们在丹麦(二)——奥胡斯的老城区博物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奥胡斯市中心的这个古城区,绝对是值得一看再看的地方,我们也就去了两遍吧,忘记门票多少钱了,反正很贵,小姨妈的年卡可以免费带一个成人,儿童是不要票的。



这些古建筑从全国各地原样搬迁过来,包括市政厅、作坊、酒馆、磨坊、学校、民居等不同类型的房屋,组成一个真实的中世纪的欧洲城区,置身其中恍若穿越到古代,如梦如幻,令人回味无穷。


城区里载游客观览的马车夫身着古装,配有一个年轻助手。


丹麦的官方语言是丹麦语,英语也可以通用,从贩夫走卒,到年轻的早早下来打工的服务生,都可以跟你用英语交流,因为他们的国家实在是太小了,随便走走,一不小心就走出国门,其他地方也没人会说丹麦语,所以他们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英语,再大一点还有第二外语,国家小就走出去,才成就了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丹麦。


时不时跑出一个工作人员吆喝一阵子,也不知说些什么


上图中的小拖车是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可以把孩子放里面,盖上毛毯,也可以装很多货物,发展到今天就是丹麦特色的前面带斗的自行车。


伴奏的手风琴手和歌手都是很老的爷爷奶奶,精神矍铄,怡然自得


恰逢暑假,老城区里有不少当地学生客串角色,大多是作坊小学徒,巡逻兵,或者广场上的集体舞者这种,孩子们一脸的不情愿,估计是被强逼来的。传承这个东西,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真的很难维系。丹麦小孩在乘车或者等待的时候,为了让他们乖乖听话,年轻的爸妈也会把手机或者pad塞过去。


穿行在小石块拼接成的街道上,沿路两旁的古民居那么鲜活,恰如时间的定格。


丹麦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代表他们国民文化的词,叫“Hygge”(音:胡歌),这个词很难准确的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一支蜡烛,一杯热咖啡,一个温暖的壁炉,吱吱作响的木地板上散落的漂亮靠枕和地毯,锅里的炖牛肉香气四溢,这些都很Hygge。


他们甚至还有专门的书,教人们怎样从选择合适的灯光照明到如何计划一个愉快的晚餐聚会,再到安排一整年的Hygge生活。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的呢,并不是如阿联酋那样的土豪们,把金箔贴满了一切可以贴的地方,马路上没有很多豪车,甚至不如烟台这个三线小城豪车多,走在大街上,没有人会关注你有钱还是没钱,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差不多有钱。



丹麦是个多雨的国家,恨不得每天都来几场大暴雨,奇怪的是,不管多大雨马路都没有积水,甚至在下雨后的很短时间,路面就已经干燥了,除了柏油马路和石板路,这种粗粝的沙土路也很常见。



城区里大概有三四座花园,西方国家的花园文化历史悠久,千姿百态、充满野趣,讲究回归自然。在他们看来,现代的文明社会把大自然破坏的太严重了,所以日常的一切设计都是基于保持原生态为主的返璞归真理念。


阿宛是个很有爱心的小姐姐,那么调皮的弟弟她都喜欢的不得了


就好比度假,明明已经生活在大农村,非要再找一个更偏僻荒野的农庄住着,远离人群和现代文明,每天至少十几公里的野外hiking,这就是他们亲近大自然的方式 。






丹麦七月酷夏的装扮,一般是短袖、长袖外套+雨衣,方便随时穿脱四季轮换


七月的夏是怎样的一个感觉呢,前一分钟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飘来一块乌云就可以冻成狗,再下一场雨就更完美了,直接入冬。


这是鹅吧?


不得不说城区里的两位重量级演员,又肥又大,旁若无人的在大街小巷漫步,兴致起了就欺负一下小孩,追的孩子们满街跑,扇着翅膀跑得飞快,高度差不多快有弟弟肩头那么高了,真担心被啄一下会很疼 


亚洲面孔的歪果仁几乎没有


丹麦的移民制度决定了它的外来人口很少,黑人很少,包头巾很少,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也很少。说丹麦是个童话王国,我还以为是因为风景或者安徒生,去了才知道,原来他们就是生活在童话里,单纯,快乐,幸福。除了恶劣的天气,和冬季里短暂的白昼,丹麦人自嘲说,我们只有两个季节,白色的冬天和绿色的冬天。


很多设施我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这是一台巨大的天平?


相似的家庭背景相同的文化下,人们的信任度非常高,门不闭户我不知道,但是路不拾遗我有亲身经历过。有次出门我把帽子丢了,过了几天无意中路过同一个地方,发现帽子被细心的挂在路旁一棵树上。再有就是,临回国的那天把背包落在奥胡斯的公交车上,我妹说,肯定丢不了,周一上班去失物招领中心找就可以了。


弟弟的爱宠答滴已经快洗烂了,走哪都离不开


也许,在这个国家,唯一容易丢的就是自行车。因为它的街头有这样的告示:不管路边的自行车有锁或者没锁,你都不可以骑走。






一开始弟弟找不到姐姐们会哭,后来学精了,寸步不离,甩不掉的小尾巴


在这里,可以丢下我们习惯的那些焦虑,不要担心自己的钱包被偷,不要担心小孩子被拐卖,经常是我跟我妹坐在某处长椅上晒太阳,孩子们跑的无影无踪,也许不小心摔跤的弟弟会哇哇大哭,就会有身高2米以上的丹麦爸爸细心上前安慰,并一直牵着手陪伴等到不负责任的家长(我妹)为止。


硕大的绣球开满了后花园,背景是斑驳的墙皮带来的历史感,就像住在油画里一样



也许他们的冬天太久了,所以不管是建筑还是花园,都那么的色彩缤纷,平时在国内没有车不出门的我也热衷上走路,哪怕随便选一条路走下去,都有看不完的美景。


礼让行人这个矛盾,根本不存在,城市交通路上,行人都会按照红绿灯走斑马线,汽车、自行车、行人各走各的根本不冲突。只有在社区的小路上,才是行人的天堂,大胆的过路口吧,司机绝对会老远就把车停下来等你的。






帽子铺的后花园里我们享用了今天的午餐,黑面包+香肠


国外饮食热量很高吗?也许是的,因为真的很冷啊!


但是丹麦的胖子很少很少,他们的孩子活力十足,大人精神饱满,老人神采奕奕,每个人都打扮的体面、整洁。当然,我们也在凌晨的车站看到过喝醉酒的流浪汉露宿街头,也看到过在垃圾桶捡拾易拉罐的少年。



学校旁边的操场上有一些简易玩具,俩宝飞快的学会了怎样踩高跷


易拉罐很贵,一块钱换一个,超市旁边就有机器可以自助回收,以至于俩宝每次在路边看到丢弃的易拉罐都会大嚷:一块钱!我曾经动过念头带她俩去捡易拉罐,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后来还是放弃了,现在想想有点后悔。


除了秋千、转马,还有许多投掷类游戏,光玩了忘记去拍照


有序的成熟的社会是怎样的呢,所有的资源都是丰富的,如果不丰富那就排队等候,没有戾气,没有大吵大闹,甚至安静的过分。


市政厅门前的广场,,可以喝水


到丹麦的第一天,在哥本哈根机场,刚下飞机的我渴得要命,还以为丹麦也跟瑞士一样,有很多直饮水龙头给大家喝水。妹夫说,不是的,我们都是去卫生间接水喝。

对,没错,就是你想象的那样,旁边有个马桶的那种洗手池的水龙头接水喝。


好吧,那是初来乍到,后来我就完全适应了,出门拎一个塑料水壶,喝光了就随便找一个卫生间接水。




丹麦人的信条:幸福属于自己,不需用别人的幸福衡量。



这栋房子的前身应该是一家建筑公司吧,里面有很多房屋结构的雏形,还有木工的榫卯结构那些,方便游客们动手组装,看看古时候的房子是如何搭建的。



奥胡斯是个小城,地广人稀,离开市中心的地方,建筑多数是独栋或联排的花园洋房,打理花园是家庭必修课。自从爱上种植,遇到花园我都会仔细观察,群植的特点,植物的颜色形状搭配,越看越着迷。



还有窗台,在社区里散步的时候,羡慕人家的窗台摆放的那么有品味。后来才知道,外面常年风雨交加不能出门的丹麦人是怎样安排自己的小确幸的呢,就是靠这些,怎样吃好喝好,怎样装饰出Hygge风格的家。这些年来,北欧设计师征服了全世界不是没道理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生活在艺术里啊。



周末如果出门很早,一定会在邻居家窗户上看到几个穿着睡衣向外张望的小娃娃,这都是父母在睡懒觉没人管的,偶尔有大一点的自己跑出来,就这样赤脚在路边玩。


丹麦人为什么敢让孩子独自上街?首先丹麦是没有捡小孩的,都是月光族,谁有闲钱养别人家的小孩啊。但是丹麦真没有父母把婴儿车扔在店门口,自己进去买东西或者喝咖啡,也许别的国家有,只不过我在奥胡斯没见过。


其次,社区内的马路限速30公里,看到个孩子司机老远就会减速,通过路口的时候,脖子更是扭来扭去,各个方向不反复看个十遍八遍确保没人是不会开车的。







中国在亚欧大陆的最东方,丹麦在亚欧大陆的最西边,两个没有交集的文明,在几千年前却创造了类似的运输工具,人类智慧都是相通的啊。


丹麦绝大部分蔬菜和水果都依赖进口,食品安全等级是最高的,水果不用洗可以直接拿来吃,保证不会拉肚子。可能因为气候原因,他们的农田最多的种植物就是麦子,一出郊区,就是成片成片的麦田。


冻得瑟瑟发抖也要吃冰淇淋的小孩


老城区里面还有好几个小的博物馆,譬如玩具博物馆,火车博物馆,首饰博物馆等等,弟弟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蒸汽火车头,里里外外爬了好久。



火车头保养的跟新的似的,时不时还鸣笛和喷气


奥胡斯有女王的夏宫,类似于避暑山庄吧,偶尔会过来住。看地图上,海边的一大片绿色,那就是有名的女王公园和鹿苑。嗯,丹麦现在女王执政,说说我家阿宛的梦想,她在瑞士看到真正的城堡以后,很想住在里面,成为一个女王。



鹿苑是古代皇家贵族打猎的地方,现在对公众免费开放,这是一片在城市中心最佳位置保留的原始森林,紧靠海边,几人合抱的大树比比皆是,环境森幽,群鹿悠闲的漫步等着游客来喂食,不仅不怕人,还会追的游客到处跑,毕竟那一对华丽的大角顶一下还是很疼的。






感谢你陪我看完这么长一篇文章,在丹麦的这个夏天,给我的影响实在太大,我舍不得让它这样偷偷溜走,想把它记录下来,用文字和照片,去认真的回顾每一个点滴。想继续看鹿苑的请关注我的公众号,谢谢。


你的关注与点赞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助我早日开通原创和留言板功能。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