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蕲春一教师在国字号报纸上发声,说了这件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怎样让孩子亲近经典

写在前面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为学校和老师,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如何让学生亲近经典,从而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11月28日,《中国教育报》刊发毕传高署名文章,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华文明绵延久远,深厚的民族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我们就有了四书五经,有了宋明理学,有了儒释道,有了诸子百家,有了诗词曲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先哲圣贤们恒久、普世的思想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宛如清新而流动的活水,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在被外来文化、快餐文化、商业文化充斥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培根”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亲近经典并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日有所诵

歌是语言的精华,内容虽然简短,但韵味无穷,亲近经典文化,首先得熟读诗歌。多年来,我让学生养成每天熟读一首诗歌的习惯,包括中国的古诗和外国的儿童诗。不同的季节,让他们吟诵《咏柳》《夏蝉》《秋词》《江雪》等不同的诗词,和诗人一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驰骋,在语言的意象中徜徉,做到人文相亲,天人合一。学到《示儿》,让学生读描写战争的诗篇,诗歌的平仄把我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学到《赠汪伦》,让学生读描写送别的诗歌,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诗句中,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不仅语言美,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风俗、、历史人物。常读诗歌,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我还让他们每天诵读一篇国学精粹中的名句,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德不孤,必有邻”等,让孩子们明白,仁爱礼义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德行。

当然,朗读的方法是重点,不能机械地朗读,形式要不拘一格:全班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共读、名家范读、诗歌接龙、主题朗诵会、诗歌配图、看图猜诗等。这些形式,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又提高了朗读的质量,一举两得。

周有所讲

名著是永远的经典。在小学三年级他们接触到第一篇童话后,我就布置他们每天读经典童话,先后读完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等大部分篇目。经过童话熏陶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敏感度、神采气质肯定比别人强。我让学生先挑选自己喜欢的历史名著在课外阅读,让他们挑选自认为最精彩的名著、最精彩的段落在班上交流。有的学生讲述“三打白骨精”,有的学生讲述名将廉颇的丰功伟绩,有的学生讲“赤壁之战”,有的讲“智取生辰纲”。他们讲述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个人讲,多人合作,两人双簧,还有学生用评书的形式讲述:“话说西汉末年……”一开口便引得全班学生的喝彩。

月有所演

     有些文章语言精美,适合诵读;有些文章故事性强,适合讲述;有些文章情节曲折,人物描写细腻,个性鲜明,适合表演。于是,每个月的月底,我拿出两节课的时间作为“表演课”。孩子们有的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如《晏子使楚》;有的把课外看的童话、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改编成话剧,如《小王子》《王子复仇记》等。

     从编剧、背景、道具服饰到台词的设计、节目的编排都由学生自己确定,遇到不懂的问题和困难,老师才加以指导。几年下来,从最开始的生疏到现在的惟妙惟肖、收放自如,学生在文字中陶醉,在经典中成长,在名著中遨翔。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28日第11版

作者系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乌沙畈小学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园丁奖获得者、湖北省黄冈市十佳师德标兵。由其参与主编的国学系列读本《中国品格》出版后好评如潮,并亮相2017年922日的央视《新闻联播》。

微信号:281030071
长按、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

1.平凡的世界里我们曾来过

2.拿什么保护你,我亲爱的老师

3.我在等待一朵花开

4.九月,我用诗歌捧起生日

5.比诗更美的,是那一颗颗闪光的童心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