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艺术:令安徒生倾慕的芭蕾舞剧来到上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童话作家安徒生在观看芭蕾《拿波里》首演后曾写信给丹麦“芭蕾之父”布农维尔说:“你给我们一个作品,使我整个身心异常满足……你的无言诗篇不单是为丹麦创作的,还是属于整个欧洲的。”


6月23日至26日,拥有268年古老传统的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将带着它的现代团队,首次在上海接连上演布农维尔代表作《拿波里》和《仙女》两部原版作品。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上海演出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拿波里》

时间:2016年6月23-24日 19:15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仙女》

时间:2016年6月25-26日 19:15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

iWeekly+福利

6月23、24、25日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上海演出门票6张

价值880元

参与方式

1. 点击阅读原文并上传本文任意截图,我们将抽出6名幸运读者每人送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上海演出门票1张,共6张。

2. 本活动参与截止日期为2016年6月20日。

所有福利中奖情况请向iWeekly周末画报公众号回复“中奖”两字查询中奖名单


芭蕾史上不可或缺的丹麦制造

268年皇家芭蕾舞团立足“世界十大”



“芭蕾”可能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大却也有着高度统一性的艺术形式了。在几乎任何国家,“芭蕾”一词的读法都几乎相近,全部音译自ballet。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于17世纪兴盛的肢体艺术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历经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才演变为如今人们看到的样子,在白纱裙、足尖鞋的背后是舞蹈家们踏遍欧洲大陆,跨抵俄罗斯,漂洋至美国直至花开世界。


事实上,传播的路程并非单一路线,而是互相往来交替的成果,比如俄罗斯在芭蕾巅峰时期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量优秀芭蕾舞者和编导,而法国作为最大输出国也点燃了邻国丹麦的芭蕾历史,后者在整个芭蕾世界中树立了新的学派——“丹麦芭蕾学派”,与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并称世界六大芭蕾学派,与其诞生紧密不可分的便是如今的丹麦皇家芭蕾舞团。


最著名舞蹈家都曾为他的舞团“打工”

布农维尔和他独树一帜的“丹麦学派”



早在17世纪,芭蕾就已经进入到丹麦宫廷的日常娱乐活动。而后在意大利人文森佐•加列奥蒂的指导下开始兴盛起来。。然而,对于世界芭蕾发展史而言,直至“布农维尔”的出现才使“丹麦芭蕾”彻底扬名。


19世纪初,原本在法国发展芭蕾事业的布农维尔父子选择返乡回到丹麦,父亲安东尼•布农维尔任职丹麦皇家剧院艺术总监(1815~1823)。六年后,原本就是芭蕾舞演员和编导的奥古斯登•布农维尔继任该职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1830~1877),由此开启了丹麦芭蕾的全盛时期。有着“芭蕾之父”美誉的布农维尔通过对“丹麦皇芭”演出剧目的创作、改编以及对芭蕾教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丹麦芭蕾学派”。


令安徒生无比倾慕的芭蕾舞剧

《仙女》与《拿波里》为“浪漫主义”奠基



二幕芭蕾舞剧《仙女》和三幕芭蕾舞剧《拿波里》将在今年6月23-26日连续四天在东艺舞台上演,这也是两部作品头一次由剧目首演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同时带来。


作为布农维尔和丹麦芭蕾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事实上《仙女》并非布农维尔和丹麦皇芭的首创。早在布农维尔父子尚居巴黎之时,法国的芭蕾舞台上正活跃着塔里奥尼父女,父亲塔里奥尼担任过演员、教师、编导,并最终在巴黎歌剧院工作时编排了当时最为著名的《仙女》一剧,而该剧正是为当芭蕾舞女演员的女儿玛丽娅•塔里奥尼量身定做的。


剧中饰演女主角的塔里奥尼以突出的大跳和“足尖功”成功塑造了轻盈飘逸的仙女形象,使足尖鞋成为了后世芭蕾女演员的标配,也开启浪漫主义芭蕾的先驱,而当时与塔里奥尼搭档的男演员便是年轻的布农维尔。1836年,布农维尔将这部舞剧搬上丹麦皇家剧院并由自己担任男主角,由于付不起高昂的音乐版权费,他又另邀了年轻的丹麦作曲家廖文舍尔重新写作舞剧音乐。这个版本吸收、借鉴了原版的长处,又加强了男主角的舞蹈,后来成为丹麦芭蕾学派的代表名作并流传在世界各地上演至今。


Q=《周末画报》

A=尼古拉·胡贝 Nikolaj Hübbe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Q: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这次演出带来了两部最为人称道、最具自身风格的保留作品,那么在你看来,该如何定义丹麦芭蕾学派的风格?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A :丹麦芭蕾学派标志性的特点在于舞剧中高超技巧的融入和戏剧意图。布农维尔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编舞家,对不了解学派区别的观众来说,他的舞蹈非常具有音乐性,不浮夸,还具有非常难得的流动性,这需要舞者掌握高超技巧。布农维尔是非常 “ 舞者” 化的编舞家,他的动作设计比较复杂,但你会发现动作总是围绕着音乐展开。他也很少为了跳舞而跳舞,而是有戏剧性、描述性的意图所在。比如说一般盛大节日性群舞场面只被用在舞剧结尾处,来表达 “ 爱可以战胜一切”的主题。又比如男女主人公在面临磨难时,所设计的舞蹈动作也并不像俄罗斯或者现代舞的编舞,而是更具有古典美。



Q:在编排布农维尔的作品时,你为何坚持以新的舞台设计、服装和音乐去赋予舞剧新的生命,运用现代语汇去演绎传统的芭蕾艺术?

A:如果你成长在一个传统环境,并且沉浸其中的话,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个跳板,而不是负担。在过去已有的良好基础上对芭蕾艺术进行重构和复兴,这不仅和舞者相关,同样和观众相关。要知道这是剧院,不是博物馆画廊。舞蹈在日复一日地发展着,如果我们只是几代人不断重复那些事,还称其为 “ 真实”,那就是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框架里,束缚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需要试图找到舞者自己的声音。对表演者来说这是享受,也是义务。


Q:领导一个这么大的知名芭蕾舞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 :这件事就像烘焙一样,充满了微妙的平衡。其中舞者必须保持发展,必须使观众对舞剧保持兴趣,经济上又必须稳定。我不断接触舞者,他们则接触舞台艺术和观众。源源不断的表演才会促使我们前进。这是具有挑战性的,我们要谦逊。



Q:在做了丹麦皇芭8年的总监以后,你还想给舞团带来怎样的变化?

A:意大利小说家兰佩杜萨在 《豹》这本书里写道,“ 为了一切保持不变,一切都会改变。” 我并不想改变任何事,特别是为了改变的改变。但为了保持芭蕾的延续,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有舞者的变化,有芭蕾舞剧的变化,有演员阵容的变化。我曾经放了一张1989年的 DVD展示某个舞步、组合,有人走过来看到说:“ 哦,我的老天爷啊,这不是我们嘛!” 然后我们都笑了。那位现在演詹姆斯(《仙女》男主角)的演员,如今已经成熟了,并且跳剧中最主要的部分,但跳的方式并不一样。他依然跳的是传统的剧目,但作为一个舞者,他和后来的新舞者都为角色塑造融入了部分自己的观点、经验和个性。而这次来中国巡演两周也是我们舞团的荣誉,因为中国的表演艺术非常出色,有很悠久的文化。中国观众有非常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另一种接近芭蕾的方式,也会颠覆舞团成员每一个人的观念。


请长按并识别上图二维码,关注最新福利中奖情况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