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落实课标精神,上合格语文课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落实课标精神,上合格语文课

,经历十年改革后的新课标在课程性质、实施建议及其他方面都作了更贴近实践的修改,较2001年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了一定的变化。对比两版课标,我们发现教学、评价、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四部分在“实施建议”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将教学建议由之前的第三部分提到了第一部分,由此凸显了教学之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践行新课标中关于教学的相关理念和思想呢?怎样才能落实课标精神,上合格的语文课呢?笔者将通过此文来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树立体裁意识,明晰课型类别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曾多次强调在教学中应重视文章体裁,“具体到操作层面,我们认为一定要根据课标不同学段的要求讲清体裁、讲清结构、讲清主题、讲清手法、讲清运用(字、词、句、层、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讲,新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选文要文质兼美,要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也就是说,教材选文的确定是大量专家学者根据教学需要所进行的合理配置,教师应理解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在教材中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的体裁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不同体裁文章所传递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与侧重点,发挥不同体裁文章的价值。无独有偶。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在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特别指出当下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课型混淆”,具体表现在:“不管学什么文体,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不同的体裁课型,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其实,部编本教材在课型问题上有许多新的探索,比如对文体特点的提示、对不同文体阅读方法的要求等。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在最初执教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就忽略了课文的体裁。记得在课后交流时,王旭明社长特别提醒我说:“这是一篇寓言,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这对孩子今后的阅读是有好处的。”于是,在后来的教学设计中,我给结尾部分增添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学完课文,你从乌鸦的身上获得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也要像乌鸦一样遇到困难知道动脑筋想办法。

师:说得真好!很多作家都会把告诉人们的道理通过动物的故事来表述,我们把这样的故事叫“寓言”。(板书:寓言)

师:《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就选自古希腊最著名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伊索寓言》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大家课下要去读一读啊!

考虑到是一年级的学生,因此我围绕体裁增加的内容并不多,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显然提升了文本的价值,落实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部编本教材“1+X”的阅读导向,显然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后来的语文教学中,我的体裁意识逐渐增强,记得在全国真语文乌兰察布站活动中,执教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时,我在导入环节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体裁:

师: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板书:童话)

生:童话。(分别找三位同学读)

师:童话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类故事。在童话里,小动物们会思考、能说话, 和我们人类一样,特别有趣。能不能告诉大家你都读过什么童话故事?

生:我读过《格林童话》。

师:说话真完整!《格林童话》可是全世界小朋友都喜欢的童话故事集呢!

师:(继续)你读过什么童话故事?

生:我读过《安徒生童话》。

师:好了不起呀!这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我们中国作家写的童话故事。(师指板书:14.要下雨了)

课后,贾志敏老师这样评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童话是他们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文学体裁,王老师巧妙地借助“童话”点题,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在谈话中用通俗自然的语言点明了童话的特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教材中的文章体裁多样,教师需要树立起体裁意识,掌握文章的体裁特点及教学侧重点。从一年级开始,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体裁—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掌握阅读及写作方法—学会运用”,只有这样,才是遵从语文教学规律,才能上合格的语文课。

二、依据课标,重视言语训练

新课标前言部分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要求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识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重视发挥语文教育的语用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每个人树立起“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综观当下的语文教学,逐句逐段分析讲解、支离破碎进行提问的“碎片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少琐碎无效的提问,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 ”(贾志敏语),是落实课标精神的有效办法。

仍以《乌鸦喝水》一课为例,在“理解文本”环节,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落实了“将琐碎无效的问题变成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这一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课题导入从字词入手,关注学生语言。课堂伊始,我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板书“鸟”,请学生认读,然后引出“乌鸦”就是一种普通而特别的鸟。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大家交流“乌鸦是什么样子”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比如:乌鸦浑身上下都是黑色的;乌鸦的嘴巴又尖又大……“乌”和“鸦”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学时,我巧妙地将这两个字与学生已知字“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字长得很像,进而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这两个字,将低年段的教学重点“识字”落到实处。识字教学除了要关注字的音、形,还要适时讲解字义。比如,“乌鸦就是特别黑的一种鸟”,其实它的名字当中就有一个字表示“黑”的意思,学生轻而易举就理解了“乌就是黑的意思”;然后又用“乌”口头组词:乌云、乌黑……谈话导入进行到此。接着,由字入手,关注词句的积累和表达,渗透汉字的音、形、义,而这些正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贾志敏老师曾反复告诫我:“语文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应该让听课者感受到是语文课,语文的问题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也就是说,语文课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

二是理解文本紧扣关键词句,发展学生语言。王旭明社长特别强调:语文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训练,清晰的思维是学生能够进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乌鸦喝水》一课理解文本这一环节中,通过分析教材,我发现“喝”字至关重要,可以作为感知全文的线索,于是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带有“喝”字的三个词组:“找水喝”“喝不着水”“喝着水了”,这三个词组恰好就在课文的三个自然段中,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言而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围绕三个词组进行说话练习: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到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当学生能把每一句话说清楚的时候,我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请把三句话连成一段话,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就更好了。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得到了训练。回顾理解文本这一板块的教学,我没有提琐碎的问题,没有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只是以教材作例子,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般而言,任何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单一的,教材编写者是从系统科学出发,旨在促进不同学段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联系的、整体的、全面的视野,抓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整体思路,减少琐碎的、无效的提问,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握语文的语用功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语言发展起来。

三、践行学生观,推行师生平等对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为主体不是教师盲目地迎合学生,更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放任,而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交流模式,使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和成长。践行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语言艺术,营造民主氛围;关注课堂行为,提升自身素养。

1. 掌握语言艺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传递的教学内容、思想等以口语形式显现出来的符号系统,它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部分。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并“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用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近年来,王旭明社长在全国真语文活动中执教过多堂公开课,尤以口语交际课居多,他的课堂教学语言令听者如沐春风,其语速、语音、语调、用词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全国真语文乌兰察布站活动中,王社长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课《用多大声音说话》。课堂伊始,他直接切入正题,对学生说:“我们要上一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简单说就是聊天。”这样的谈话导入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紧接着他选择了“说说自己的家庭”这一交流话题,使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将叙述、复述、转述等说话方式渗透其中。当发现一个孩子不够专注时,王社长故意请他复述前一个学生说话的内容,并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倾听是交流的前提,学会倾听既是一种好习惯,也是一种美德”。显然,这句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孩子们既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又遵守规矩,畅所欲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王社长关注学生的每一句表达,或示范或引导或批评或表扬,字正腔圆、音质饱满的语音,抑扬顿挫、感情恰当的语调都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而这便是课堂语言的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2. 提升自身素养,实实在在激励学生

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有声语言还包括无声语言,即态势语和板书,板书在本文中不多作叙述。所谓态势语就是教师通过面部姿态、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与学生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教学辅助方法。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斯根据实验得出:人们所获取信息的55%来自对方的面部表情,38%来自声音,只有7%是通过文字获得的。由此可见,态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态势语的恰当运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表达一些语言难以表达或者不便表达的东西,而且还能进一步地传递出教师的情感,比如对学生的激励、表扬、提醒等,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观摩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每一节课,我们发现:他总会在布置学生练写生字后走近学生,弯腰观察其书写情况,同时拍拍学生的肩、背,规范学生坐姿及握笔姿势。弯腰、拍肩背这样的态势语,对于学生来说会产生一种受到教师关注而兴奋的情绪,从而更加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在《我的发现》的教学过程中,贾老师先后就学生姿态问题拍了三位学生的后背和肩膀,并未影响课堂进行;后又在学生默读过程中,站在教室中间对着学生做出了由弯腰驼背到挺直身板的姿态过程,一些学生在看到贾老师的行为信号后,主动将身体坐直,端正姿态。这些态势语的运用比有声语言更有示范性,让学生在无声的指导中感受到行为差别,及时矫正学习姿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贾老师的课堂上,态势语已成为他教学语言的一部分,这也是贾老师课堂的独特魅力所在。

课堂的态势语,除了肢体动作,还有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人们在日常沟通交流时通常是和对方平视,视线集中且能针对对方的语言进行即时的回馈和反应,也就是通过眼神来表达肯定、疑问或不满的情绪,这样双方在不打断交流的情况下即时了解对方的感情,这种沟通方式在教学中同样适用。2015年我在北京执教了一年级的《孔融让梨》,记得当时学生们采用的是围坐的方式,交流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间,弯着腰为发言的孩子拿着话筒,可是总感觉学生坐得太低,于是,我干脆蹲下来和学生进行对话。这样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自信、更放松,课堂效果出奇的好。课后,王旭明社长这样点评: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经常俯下身子,甚至蹲下来,最大可能地平视学生,因此师生没有距离,备感亲切,我们倡导这样的课堂,老师不要过于强势,要放低姿态。

新课标倡导“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毫无疑问,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样的课堂环境才能得以创设。正如贾志敏老师所反复强调的:“课堂上,学生不是老师表演的道具,而是和老师平等的人。”

总之,“落实课标精神,上合格语文课”是王旭明社长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出的最基本、最务实的要求。我们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领会课标精神;然后将精神落实在课堂上,上合格的语文课,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最后再不断追求卓越,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作者:王丽华、谷倩倩

王丽华系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谷倩倩系河北临西第一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张 兰  微信编辑:王 景  校对:张敬印  审读:李密珍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