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 -
丹麦,据称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短暂停留的三天,仿佛窥见一斑。
几乎所有人都很友好。
在售票机前茫然的不知道买哪种票的时候,总有人凑过来问需不需要帮忙。
在公交车站看站牌的时候,总有人提醒应该怎么看怎么看。下一班车什么时候来。
公交车司机永远一幅“我不在乎你买没买票请你上车”的样子。
车厢人多起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自觉站起来好让凳子可以翻起来腾出更多空间。
有腿脚不便的老人远远走过来要上车,车上的姑娘蹭蹭的下车跑去把老人慢慢扶上车。
公交车内留了一块很大的空位,方便带孩子的父母或者残疾人士出门,足以停放双人的婴儿车。也可以放大件行李。
另外,公交司机也总是等着车上的人都到座位了才开车。
问楼下酒吧的老爷子晚上几点关门,他说,如果你们会来,那就等你们。
于是,哥本哈根真的让我觉得很暖心。
地铁和火车入口都没有闸机。
只有一个发着幽蓝色的刷卡机,本地人的公交卡可以刷,刷卡成功会发出低沉的嘟嘟声,感觉很酷。
地铁都只有四节车厢,无人驾驶,前后都是全景玻璃,也很酷。
刷卡买票都靠自觉。只有零星的抽查,逃票被抓一次750丹麦克朗,合人民币740元左右。据说当地的年轻人逃票较多,毕竟车票真的太贵了,单程约人民币35元。
尽管哥本哈根的物价感人。房价也贵的惊人。
但也并不妨碍他们的幸福感。
社会贫富差距小。工作压力小。医疗教育后顾无忧。就连去学业余爱好的钱,政府都买单。赚的钱够自己花。空气好,环境佳。
不需要出人头地,不需要腰缠万贯。
简简单单的活着,开心就好。
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均已达成。
- 自由是什么样子 -
1971年,一群非法定居者和艺术家占领了哥本哈根城郊一座废弃的军事基地,宣布这里脱离丹麦的法律管辖,属于“自由区”,由他们自行制定法律管理。
由于地处克里斯钦沙文区内,他们将其命名为“克里斯钦自由城”。
用高晓松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因为过于自由而产生的地方。
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是一个独立的,但又不能称之为国家的自由地带。
有人说,这里是“最后的乌托邦”。
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制度,没有政府,由理想主义出发。为自由的生活而存在。
艺术家们为自己设计建造房屋,傍水而居,与世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不为谁劳动。
不出卖自己的时间。
只为了理想和艺术献身。
仿佛真的有乌托邦的模样。
然而,除了自由,同样占领了这个地区的还有大麻和黑帮。
瘾君子。失业者。流浪汉。
现在,大约三分之二自由城的居民都依靠政府救济。超过一半以上的居民只有小学教育程度。
只是我相信创立这座自由城的那些人,是那些注定用笼子关不住的,羽毛会发光的鸟儿。是实干的白日梦想家。
所以,尽管如今这里不再如曾经那样纯粹,但仍是他们留下的一个传奇。
- 安徒生没有童话 -
因着这次要去丹麦了,重又看了一遍安徒生童话。
这是成年后第一次看安徒生。
看完之后很久都想不出什么来。
安徒生的故事里。
善良勇敢的小美人鱼化成了泡沫。
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了街头。
丑小鸭本来就是白天鹅而不是因为它努力。
打火匣里那个士兵背信弃义,贪婪又凶残。最后杀死了国王,娶了公主。
皇帝的新装里人们愚蠢又虚伪。
安徒生的童话不仅不够美好。反而有些鲜血淋漓的残酷。
有人说安徒生是黑童话,血腥,暴力,乱伦,充斥其中。
我也好像觉得,再怎么解释,都说不出作者是要通过这样的对比来表达什么美好。
所以。也许。
童话里没有骗过你。
安徒生没有说过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与其说安徒生是一位童话作家。倒不如说他是批判现实的人文主义作家。
他写的是对爱情与美好的执着,终究也许是一场泡沫。
。
写的是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对你,你终究都会成为你自己。
写的是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安徒生没有童话。
他写的全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爱与恨。
- 写在最后 -
哥本哈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因为人们的友好。
因为酒吧里的老爷子和大妈,和我们一起喝酒,热情如火的聊天,很带劲。
因为皇家卫兵交接班的时候一本不正经的窃窃私语。
因为在克里斯钦自由城的那一下午,晴天突然变阴天,猝不及防就下冰雹,转眼又下雪,最后变成雨把我们赶回了家。
因为在路易斯安娜美术馆偶遇了草间弥生。
还因为那些美术馆,艺术馆,路边的杂货铺里,我看不懂却觉得放在这里就很美的各式画作。
安徒生没有童话。
克里斯钦还有自由。
这一段北欧的旅行刚开始。
未完还待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