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 重读安徒生童话(上)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他们在哪里?

那些沉默在黑夜里的水手和船长。

——雨果


安徒生以及他的童话,无疑应该是我们中国学者、学生最最熟悉的。每一个中国人只要一说到童话,首先会说到安徒生童话,甚至在我们心目中,说到西方的童话,其实就是在说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生潦倒,终身未娶——他也努力过,可惜,没有赢得任何一个意中人的芳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小国的非常弱势的人,却偏偏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就是他的作品风靡了全世界。我经常用“不胫而走”这个成语描述安徒生的作品风靡世界。确实,他所隶属的国家没有为他的作品提供什么推力,他本人也毫无自我炒作的可能,但是,非常神奇而且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作品却偏偏走遍了世界。

试问一下,当今世界,翻译到中国的作品以谁为最?据统计,,然后,就是安徒生的作品了。屈指算来,安徒生已经诞生了200多年,被介绍到中国也已经有了一百年。,却一定知道安徒生;我们也许不知有“儿童文学”,却一定知道安徒生的童话。200多岁的安徒生还依然年轻,在当今世界、在中国所有人的精神生活里,都还在发挥作用。

可是,我们都很熟悉安徒生的童话,但是否熟悉就意味着懂得?坦率地说,我认为在中国基本上是没有人真的读懂过安徒生的。我知道,中国人从小就读安徒生,在小学的课本里,三年级是《丑小鸭》,六年级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初中是《皇帝的新装》,而且,在辅导教材里,还有《光荣的荆棘路》《海的女儿》。可是,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解读安徒生的时候都南辕北辙似懂非懂,那岂不是更误人子弟?


所以,今天我要冒昧地重读安徒生,为各位展示一个全新的安徒生、真正的安徒生。我猜想一定有人会想到,如此一来势必得罪那些吃安徒生饭的专家们,而且也势必因为理解的相悖而激怒很多人。但是,安徒生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成长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假如我们的解读有错,是否会贻害一代代的青少年?

首先,我们来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作品大家都已经熟知了。可是真的熟知了吗?现在我来考验一下各位,请问,《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的是什么呢?相信我们中国的学生一定会抢着回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结果,在被加以“中国特色”的“改造”之后,《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就成了丹麦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故事,成了被压迫阶级的“现身说法”,成了控诉资本主义的罪恶的有力佐证。可是,在中国,又有几人能够注意到:安徒生并非丹麦的杜工部(甫),就像杜工部(甫)也并非中国的安徒生?

我认为,可能除了中国之外,全世界的孩子们都不会这样回答。甚至安徒生如果知道我们中国人是这样理解这篇作品的,很可能在坟墓里夜夜难以入睡,最终跑来中国为自己的作品予以澄清。因为他的这篇那么美好、那么深刻的作品,竟然被我们解释得如此不堪。

现在再回过头来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不难发现,我们过去的阅读,都是一种带了有色眼镜的误读。这里的“有色”,就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上的“为富不仁”。类似《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题材,中国人往往按照阶级对立的模式去解释。就是为富者一定是不仁的坏人,穷人一定是被富人剥削的好人。可是这正是我们与安徒生之间的差别,因为在安徒生那里恰恰没有这个观念。在西方美学里,没有“为富不仁”的观念,也没有穷人都是来自富人的剥削的观念,更没有穷人天生就是好人的观念。对于西方人来说,穷永远是值得诅咒的,穷人却是值得同情的。而且,穷人与富人中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所以,由此我们会恍然领悟:安徒生写这个作品一定不是为了对我们进行教育,也不是为了对我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只是我们中国人习惯了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是因为如果一旦离开了这个角度,也实在没有其他的角度了。

如果处处带着“富人即坏人”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世界,或许,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时候还不要紧,但是,一旦转而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就会读不懂了。因为在西方“富人即坏人”的说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富人与坏人从来就是不能相等的。就以安徒生自己的经历为例:他14岁时去哥本哈根打拼,落得流浪街头。这个时候,他看到了意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和开办歌唱学校的消息,于是他就擅自跑到了西博尼的家。当时西博尼家里有很多客人,他们都被安徒生的经历和歌声打动,于是决定解囊相助,安徒生就是这样才终于如愿以偿进入西博尼的歌唱学校的。1822年,17岁的安徒生又得到剧院导演的资助,被送到一所法文学校学习,继而又有人出面为他申请了一笔皇家公费。更不要说,他一生没有成家,而是长期借居在一个富人的家里。由此,不难看到,在200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安徒生所遭遇到的,却是富人的善良,也是富人的无私资助。无疑,安徒生本人的经历也足以揭露“为富不仁”的谎言。

那么,《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写的什么呢?其实,写的是:穷人应该怎样去面对贫困。

在我们看来,一个人的快乐一定是跟他的成功直接相关的。老师教育学生说,要好好努力,万一考不上大学,将来一辈子就完了。也即是说,成功即快乐,致富才快乐。然而,万一不成功呢?万一没有致富呢?是否就不能快乐了?我们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可是,难道人人都可以成功?难道人人都可以致富?在这里,我必须要举我在南京大学的所见所闻作为来做个佐证了。我在南京大学工作二十多年,各位知道,南京大学的学生应该都是各个中学的尖子学生了,那么,既然后来又经过了南京大学的培养,是否他们都成功了呢?我必须说,在我的学生中,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一生都只是普通人。可是,他们快乐吗?或者,难道因为不成功,他们就没有了快乐的权利?

即便是我自己,在若干年前,也是认为每个人都会成功,也是认为每个人都会致富的。因此,所谓的快乐,也必然是与成功、致富如影随形的。我要说,是事实教育了我。事实上,富人永远是少数人,穷人也永远是大多数。富人与穷人的并存局面将永远存在。那么,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必须要给予一个明确回答了。如果我们永远不会成功,也永远不会致富,那么,我们会怎么去做?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

快乐,并不与富裕同行,但是也同样不与贫困相伴。快乐就是快乐。置身生活底层的贫者就必然不幸?就必然与快乐日子擦身而过?当然不是,穷人,其实并不“穷”,只是不“富”而已。生活的困窘并不能成为失去快乐的理由。

那么,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穷人?

这,才是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所要给予后人的重要告诫。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无疑就可以读出新意了,也可以读出过去所没有读出的内涵。如果是在过去,我们会一边读一边想,我的天,这个小女孩,她过得多惨呀!富人在过节的时候,都躲在家里暖暖和和的,可她呢?稚嫩的小手里,只有几把火柴,她过得真惨!可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长长的铺垫和剖析之后,我们的大脑是否也会有一个脑筋急转弯?我们是否也会心存警觉地回过头来想一下:安徒生真是这样想吗?安徒生是否会与我们不一样?是否会另做他想?

事实还真是如此!安徒生自己就是个穷人,他一生都曾经非常努力,但是,却始终难称成功。学唱歌,把嗓子唱坏了;学跳舞,把这个身体跳坏了;写诗歌写小说,也没有成功。因此,安徒生自己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人,当然,因此也就是一个没有能够致富的人。我们可以想象,那个贫穷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实就是他——安徒生。那么,他会怎么想呢?他又会怎么去做呢?

首先,安徒生并没有归罪于富人。何况,我们哪怕是就只是去看一看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人的表现,就会知道,西方的富人并非坏人,不但不是,而且还很可能更是好人。为了说明问题,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各位一定都看过《泰坦尼克号》吧?说起来,在泰坦尼克号船上,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知道,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是当时欧洲最重大的事件,而且这艘船号称“永不沉没”,因此1912410日的航行,在一等舱的337名乘客中,仅百万富翁就有57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船只即将沉没的瞬间,这57个富可敌国的富人都表现得可圈可点,很有气节,他们都没有做辱没自己人格的事情各位应该知道,美国“梅西百货公司”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梅西百货公司”的创始人斯特劳斯,当时他已经67岁,因此有人跟他建议:“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艇……”但是,他却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离开之前走上救生艇。”非常令人感动的是,斯特劳斯夫人当时已经上了八号救生艇,但是最后却改变了主意,她退回了甲板,对斯特劳斯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去的地方,我也去!”又如世界著名的管道大亨古根海姆,当时他穿上了最华丽的晚礼服,对随从说:“我即使是死也要死得体面,像一个绅士。”他给太太留下的遗言是:“这条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为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牲,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尤其令人惊异的是,他们都是船长史密斯的好友,可是,却都没有要求船长“法外开恩”。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想你们应该已经知道,对于西方人来说,他是永远不会想到什么“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的关系的。换句话说,贫困的小女孩就是贫困的小女孩,跟富人的压迫没有任何的关系。而且,这个小女孩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贫困而去仇恨别的任何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小女孩也没有因此而就丧失了应有的快乐。当然,这也正是安徒生所孜孜以求地要教给我们的,那就是:穷并快乐着。

“卖火柴的小女孩”当然是一个穷人,就像今天的一个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她家庭的简陋;年幼的她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寒冷的除夕之夜里,她还要赤着一双冻得“发红发青”的小脚为生计而奔走。

可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偏偏是在这一切之后。

在贫困面前,“卖火柴的小女孩”出人意外地转过身去。她没有埋怨世道不公,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消沉堕落,甚至滋生仇富心理,而是尽管身处黑暗,但是却仍旧渴慕光明。继续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生活的乐趣、生活的幸福。

在这里,非常引人瞩目的,是那五把火柴。安徒生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去描写那五把火柴。我们中国的读者都是以为这是为了描写小女孩的悲惨,意在说明她拥有的已经很少很少,非常可怜,其实这完全并非安徒生的所思所想,从他自己的角度,他要告诉我们的是,尽管小女孩手里只有五把火柴,但是她仍旧可以借助这五把火柴营造自己的幸福,她也仍旧是快乐的。正如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里说到的: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光荣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

而在安徒生自己的自传中,他也曾如实记叙了自己创作这篇童话的情形:当时,他正应邀在一位贵族家中做客,“户外是美的,户内是舒适的;在这种喜庆的和王公般生活的气氛中,我那篇记述匮乏和困难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姑娘》完成了。”显然,安徒生的创作并没有仇恨。

换言之,在安徒生看来,快乐,是与富裕抑或贫困没有关系的,即便是一个穷人,也仍旧可以是快乐的。难道因为手里只有五把火柴,就要仇恨满腔,转而用它去烧富人家的房子?或者就要痛不欲生,每天捧着它以泪洗面?这当然不是安徒生;尽管只有区区五把火柴,却仍旧可以快乐,这,才是安徒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发现,尽管古老中国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从上个世界开始,一百多年来,新中国也在逐渐形成着自己的美学,但是,坦率而言,这些美学却毕竟是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存在着某种或多或少的隔膜的。而安徒生教会我们的而却完全不同。这是没有一个人都可能有的快乐的美学,也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的快乐的权利。他的美学,让我们想起《》故事中的约伯。记得雨果曾经被人问及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都必须烧掉,而只允许保留一本,你认为,应该保留哪一本呢?”雨果的回答十分干脆,他毫不犹豫地说:“只留《约伯记》。”《约伯记》是《》里面的重要章节。其中记载的约伯是个著名的人物,他历经了种种磨难却从不抱怨,无论富贵或者贫穷,无论健康或者病苦,他始终怀抱感恩,富亦感恩,贫亦感恩,病亦感恩,苦亦感恩。对于上帝的赐予,他总是觉得太多太多,也永远心存感激。

显然,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如此,有老祖母,有火柴,有在火光里出现的温暖的火炉、美丽的烤鹅、幸福的圣诞树……更重要的是有上帝,这就已经足够足够。要知道,她“是跟上帝在一起”的,这一切,对于别人来说或许很少很少,但是,对于她来说,却已经很多很多。她没有理由不快乐,也没有理由不心存感激。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要说,安徒生当然不是丹麦版的杜工部,但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确实是丹麦版的《约伯记》。这个小女孩完全就是西方的著名的约伯形象的儿童版。

而且,当我们把视线从这微笑的小女孩移向她的“父亲”——安徒生,我们会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深味。联想安徒生的悲惨的身世,他出生贫寒,命运坎坷,生活带给他的是诸多苦难,但苦难却无法阻碍他对生活的热爱。托尔斯泰就曾经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你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本来有资格成为一个坏人。当然,结果却是恰恰相反。安徒生也是这样。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本来也有资格成为一个坏人。然而,结果也恰恰相反。为什么会如此?其中的奥秘,就是感恩。

安徒生曾说:

“我的经历就像一幅浓艳美丽的油展画,展现在我眼前,激励着我的信仰,甚至使我相信好事从不幸中诞生,幸福从痛苦中诞生,我感到我依然是幸运儿,那些辛酸悲惨的日子本身带有幸福的萌芽,我以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那些不断伸进我生活的手,也仍带给我很多好处。”

确实,是什么带来了快乐?是满当当的一只钱袋吗?还是一颗永远热爱生活,永远向往美好,永远充满希望的感恩的心呢?当然是后者。

所以,有人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送给穷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其实,这未免偏狭,我要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送给所有人的一个美丽的梦。就像《汤姆叔叔的小屋》不只是写给黑奴看的,《悲惨世界》不只是写给“冉·阿让”们看的一样;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会给每一个渴望快乐的人都带来启迪。

生活从不完美,但是,我们要“好好活。永远好好活”。---安徒生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生的不如意总是十有八九,可是,我们难道不正是因此才必须要常念“一二”?其实,并不是上帝赐予我们太少,而是我们发现和珍惜得太少。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感恩,使我们变得善良;感恩,使我们变得博大。

事实上,读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关键,就在于要读懂“感恩”。

回想一下小女孩最后点燃的那一把火柴,“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照得比大白天还要明朗。祖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美丽和高大。她把小姑娘抱起来,搂到怀里。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显然,这正是安徒生为小女孩所指引的幸福之路——遗憾的是,这句话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是被删节的。关于“幸福”,安徒生曾经这样说:“使得人们幸福的并不是艺术家不朽的名声,并不是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人们对清贫的满足,存在于爱人和被人爱之中。”在这里,“对清贫的满足”就是安徒生所推崇的,而且,也是幸福的。因此,这个小女孩也是幸福的!因此,她不是“在痛苦中死去”,而是“在幸福中死去”。

而关于“死亡”,安徒生在记叙其好友科林夫人的逝世时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离开这个世界会是如此幸福,没有丝毫痛苦。我的魂灵中涌出一种虔诚,对上帝和对永恒的肯定;这种虔诚把这一瞬间刻在我的生命里,成为一座丰碑……她的灵魂就是爱,她走向了爱和上帝”。这样,我们在《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就见到了中国式“冻死骨”含恨而亡时所望尘莫及的幸福之死——“她的双颊通红,嘴唇发出微笑”。

有一位诗人这样劝诫我们:

别等到你把所有考试都结束再快乐,别等到你拥有完美的身材再快乐,别等到你拥有心仪的跑车再快乐,别等到找到爱妻再快乐,别等到你死了或你的下辈子再快乐……别等到一切愿望都实现了再快乐

唱歌吧,就像不被聆听一样;

跳舞吧,就像无人欣赏一样;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伤一样;

工作吧,就像无需报酬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即是末日一样。


(选自潘知常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报告《重读安徒生童话》,内容有删节。推荐书籍《上帝的火柴:用安徒生童话点亮心灯》)





选购方式:

1. 在淘宝上搜索店铺“青橄榄书殿”进入店铺即可选购。

(淘宝店网址)http://greenolivebooks.taobao.com/


2.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即可进入青橄榄书殿的微店选购


青橄榄书殿

用文字事工辅助教会讲台

更深 更深地明白神的心意

更准 更准地切中读者的需要

服侍 向信徒传福音,人服侍人,书滋养心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青橄榄微店,为读者家人提供专享优惠

↓↓↓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