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金融才俊汪潮涌;青年才女画家林曦;生活过成了诗,景色美福利好的五个国家;“汉语拼音之父”走了;即将超越香港的深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东方星辰文化传播中心荣誉发布!




汪潮涌

原名汪超涌,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塝镇瓢铺村人。一九八零年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85年由清华大学赴美留学,是最早进入华尔街工作的大陆留学生之一。


从1987至1998年,他先后就职于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JP Morgan Chase),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等著名金融机构;在摩根士丹利公司期间,他担任亚洲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1998年汪先生受国家开发银行邀请担任顾问,任期满后,与国际投资机构共同创办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目前,汪先生是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ChinaEquity International Holding Co. Ltd.) 的创始人及总裁,同时也是伦敦证交所上市公司欧瑞投资公司(Origo Partners PLC.)的董事长,北京信中达创投公司、美帆之队、李时珍健康产业开发股份公司、粉丝网的董事长及投资人,也是瑞星科技、瑞士盈方体育()传媒公司、九城游戏(NASD)等公司的董事。





汪潮涌:我们一定要把资本、金融的话语权抓在人自己手上

,当年我们作为留学生,。,以及我们对家国思念,。

 

说到海归,我特别佩服改革开放第一代海归,柳百成教授是清华大学的老学长。我也很荣幸在1985年,作为清华大学第一个学习金融的留学生被派到海外去。,让我去美国学金融。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是第一批管理系统工程的研究生,,说跟外商谈判遇到一些困难,清华学生懂技术,但是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不懂法律,所以需要一批复合型的人才,希望我们通过留学变成复合型人才。

 

1985年,我很荣幸去了美国。,金融是事务性非常强的工作。我严格按照他的规划,两年时间拿到金融的MBA,到了华尔街经过千辛万苦拿到了摩根大通的工作职位。我们的同班同学刘士余是证监会的主席,他本科是学水利的,后来在朱院长的指导下,从事经济和金融工作。我们那一代人和柳百成学长他们那一批留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学的是金融和经济。我在华尔街工作12年,其中后来92年派回当的首席代表,,,筹备第一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我们花18个月时间在世界银行局的局长支持下,摩根和建行组建了第一家投资银行。后来98年亚洲以后,50人计划,那时候还没有千人计划,我是金融50人计划之一。辞掉摩根斯坦利区老总百万美金的工作,到国家开发银行当顾问。后来1999年李彦宏、张朝阳他们回来创业,找不到创投资本,最后我成立了一家海归创办的创投公司来支持海归创业。一晃我在金融行业从业30年,创业18年,这18年我的梦想一直是学成归国、金融报国,不仅是制造业强国,不仅是科技强国,还要成为经济金融的强国,包括航空强国也是整个国家发展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18年我投资了将近两百家公司,一半以上是海归创办的公司,这些海归非常的优秀、非常的勤勉,我们支持他们创业,他们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我们也得到发展壮大。现在我的公司有两家上市,市值加起来将近400亿,投资的海归公司像百度、搜狐,也有华谊兄弟。这些公司加在一起员工超过五万人,产值过千亿,利润几百亿。作为一个海归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开始非常积极的支持欧美同学会的海归创业的项目,我是海归创业学院副院长,海归创投联盟理事长,最近当选北京创投创新联盟的会长,以我30年投融资方面的经验来支持更多的海归以及本土的创业者支持国家的双创,我把双创还变成四创,加了专业创投、全民创富,只有四创才能真正的代表我们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理想的模式,没有全民创富,没有专业创投的支持创新、创业的梦想是很难得到实现的。

 


 

我想我的梦就是利用我的金融投资的专长,支持更多的创业者,实现他们的梦,谢谢大家!

 

(来源:人民论坛网 rmltwz







林曦

水墨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人物经历

林曦是个水墨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很像个小朋友,她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学习、玩耍、吃好吃的。她创办了独立设计品牌「山林曦照」、教授书画的「暄桐教室」、美育生活平台「林曦的小世界」工作室。


林曦热爱中式文人生活趣味,2014年,创办独立设计品牌“山林曦照”。



曾和梁冬一起主讲《冬曦好讲究》,探讨传统文人的生活美学。在梁冬主持的《国学堂》栏目中,讲述书法之美。曾发表一席“无用之美”、“儿童的美育”、“独善其身”等主题演讲,出版个人音乐专辑《》、《水泉院》、《入梦》等。


作品欣赏:










V享:

全世界福利最好的5个国家,不仅景色美到窒息,人们还把生活过成了诗!

大多数人对北欧的印象还停留在丹麦安徒生童话,挪威森林,瑞典诺贝尔奖,芬兰极光,冰岛的冷。


其实它是这样的:

它是全世界最适合养老的地方,福利好到爆!上学免费,看病免费,读书还有钱拿,生孩子还有超长假期。



它的空气环境好得让我们羡慕嫉妒恨。这里没有雾霾,只有蓝得像P过的天空,蔚蓝的大海,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



你说它太远,其实从北上广香港飞过去也就8、9个小时。你说机票太贵,其实2月就有超低价机票上海芬兰往返才3000+,你说签证太麻烦,其实2个星期内就能搞定。


2017说走就走的第一站,就去北欧可好?



丹麦: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丹麦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拥有最完善的养老金体系,福利好到我们无法想象。



老年人每年有近10万元的政府补助,福利太好生活质量太高,年轻人都不愿生孩子。



关键风光还特美,环境特宜居,生活特悠闲。来丹麦绝对不能错过这些地方:


1. 新港Nyhavn 哥本哈根就像一座艺术品,浓缩了丹麦的精华,而新港Nyhavn则是最哥本哈根的地方,关于哥本哈根的照片几乎全都是在这里拍的。



2.安徒生故居博物馆:相信90%的人认识丹麦是因为安徒生吧,走进博物馆,仿佛回到了19世纪的童话之乡。



3.丹麦老城:来丹麦一定要逛一次老城,它是丹麦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走在热闹的街巷里,就好像穿越回几世纪前的丹麦。



4.乐高乐园:这里是丹麦除了哥本哈根外最受欢迎的地方,用积木建造了另一个哥本哈根,不管是大人小孩都玩的不亦乐乎。



7. 吃丹麦美食:丹麦不光曲奇好吃啤酒好喝,米其林也是一绝,光是哥本哈根就有15家米其林餐厅。



最重要的是租一辆自行车,像丹麦人一样自由穿梭在这个城市里,把一路风景都看透。



签证

办理地点:北上广重庆可办理

签证价格:1100元左右/人

办理时长:5-11个工作日




挪威:野性的徒步滑雪爱好者天堂


挪威的生活质量曾连续5年排在全球首位,这里的社会底层工人和高管收入差别不大,整座城市平等自由。



挪威的人很温和,风景却很野性。这里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峡湾岛屿星罗密布,湖面如境,瀑布飞泻。它被称为世界最美,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徒步、滑雪爱好者的天堂。



挪威不只有森林,还有那通往天堂的大西洋海滨公路,一路驰骋,大西洋的美景尽收眼中,是世界上最好的公路旅行之一。




还有那世界最壮丽的布道石,直插峡湾,站在上面就可以俯瞰整个吕瑟峡湾,但并不是谁都敢站上去的。



还有那绚丽的极光,特隆姆瑟不光老木屋别有一番风味,极光也是美到哭。另外罗弗敦群岛也是很不错的极光观赏地,犬牙交错的海岸,风光旖旎的小渔村,美得心醉。



还有那巨人国度尤通黑门山国家公园,在这里你可以冰原徒步,爬山,攀岩滑雪。



还有那童话小镇奥勒松,很多人喜欢站在弗耶尔斯图山顶,俯瞰整个小镇,那旖旎的风光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还有全球最震撼的渔村Hamnoy渔村,那幽深的海水,怪石嶙峋的山峦,童话般的小木屋,好似一个魔幻王国。



签证:

办证地点:北上广

签证价格:505元左右/人

办理时长:7-17个工作日



瑞典:超有设计感的长寿国度


大家都知道瑞典是诺贝尔的故乡,但可能有人不知道我们平常逛的宜家,卖的爱立信,用的蓝牙,语音聊天工具Skype,甚至衣服的拉链都来自瑞典。



这里不光有迷人的北极光,还有个康有为岛,更有全世界唯一一家冰酒店。



瑞典人是全世界最长寿的,上不用养老下不用养小,生活质量那是更是不用说。



来瑞典,一定要玩这几个经典景点。


1.斯德哥尔摩的地铁:这个连地铁都超有设计感的斯德哥尔摩真是帅炸了。



2. 老城热闹而不喧哗的老城,有瑞典最纯正的味道。



3. 华丽的斯德哥尔摩王宫



4. 举行诺贝尔晚宴的市政厅



5. 风光旖旎的康有为岛。



6. 这里的皇后岛是瑞典的凡尔赛,富丽堂皇。



7. 这里的骑士岛,充满中世纪的味道,贵族的气息。


8. 这里的波罗的海,有最适合情侣一起欣赏的绝美日落。



签证:

办证地点:北上广、成都沈阳

签证价格:799元左右/人

办理时长:13-17个工作日



芬兰:浪漫的童话王国


芬兰,这个浪漫童话王国,让人着迷。对于芬兰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圣诞老人和极光了,其实曾风靡好多年的诺基亚也来自芬兰。



来芬兰,你不能错过这些体验:


1. 去圣诞老人村和圣诞老人来一次亲密接触,在这里写一封信然后寄出。


2. 躺在伊瓦洛的kakslauttanen度假村的圆顶透明玻璃酒店里看壮丽的北极光和闪烁的星空。


3. 在北极圈的雪屋里住一晚,里面各种精致的冰雕让你目不暇接。



4. 登一次破冰船,看那白茫茫的海面一分为二,露出蓝色的大海。



5. 坐一次狗拉雪橇或驯鹿雪橇,在雪地里撒泼打雪仗。




6. 还可以看威严的逛赫尔辛基大教堂、乌斯别斯基大教堂、岩石教堂等各种教堂。



签证:

办理地点:北上广成都、沈阳

签证价格:635元左右/人

办理时长:18个工作日内



冰岛:最不像地球的地方


冰岛有着和其他4国一样的高福利,医疗教育全免费,不同的是这里的税率低很多,它是北欧五国最会玩的,各种音乐节,各种party,它看起来更原始,人和自然非常和谐。


这里治安很好犯罪率很低,警察闲的蛋疼,没事抱抱狗,玩玩鹦鹉,喂喂鸡,来这里旅游妈妈完全不用担心我的安全。


这里不堵车,但还是要小心,因为他们国家的养喜欢在公路上走。



这里的景点几乎都是免费的,在冰岛没有景点景区之分。



这里的动物都好傻白甜,还特别肥,人到跟前一点都不怕。




这里的风很大,一不小心就会被吹成傻逼,所以冰岛不管人还是动物大多都是胖子。



这里的水电费收费标准太随性,不管你用多少都只用交规定数目。



在这里的商店中午才开傍晚就关门,温泉却起早摸黑,冰岛人真是爱泡温泉



不过冰岛的物价贵已众所周知,但提前做好攻略能少放点血。比如自己在旅馆中做饭,或者挑中午很多餐馆特价时觅食,尽量不坐出租车,偶尔露营等。



冰岛冬天平均气温也就-2℃,不是很冷,来冰岛一定不能错过这些地方:


1.在瓦特纳冰川看魔幻冰洞骑着雪吉普和摩托在冰原上驰骋。


有一种美叫睡不醒的冰岛蓝。冰洞只在冬季开放,而且必须由专业导游带领,冰洞的神奇和极光不相上下,是冰岛最美最独特的美景。



2.看极光冬天冰岛全境都能看到极光,但要看天气情况。



3. 看火山冰岛的火山不多,也就200多座吧,如果运气好,还能目睹火山爆发的壮烈。



4. 在维克镇看黑沙滩:黑色虽然让人压抑,但维克镇的黑沙滩却有一种一尘不染的神秘感,但游玩时要注意安全,这里曾发生过安全事故。


5. 看瀑布:黄金圈、砖石圈以及环岛1号公路就有很多的著名瀑布。冰岛三大国家公园之一的冰川峡谷河国家公园,就有欧洲最大的瀑布和最长的峡谷。



6.泡温泉:冰岛人不是一般的爱泡温泉,还男女混泡好羞涩呢。虽然蓝湖温泉很受欢迎,但价格贵的离谱,还是比较推荐秘密温泉Secret Lagoon,人少性价比高。



最佳旅行时间每年1-3月,6-9月

签证:

办证地点:上海/广州丹麦签证申请中心

签证价格:799元左右/人

办理时长:7-15个工作日


相对其他国家冰岛的签证麻烦一些,不清楚的可在官网查询:http://www.vfsglobal.com/iceland/china/english/index.html



北欧这些国家真的是很拉仇恨啊,不仅各种福利好到让人眼红,空气环境美景更是让在雾霾中挣扎的我们心生向往。



就算不能在那里养老,有生之年也一定要把它的美景看遍。(转)




V情:

这位112岁的“汉语拼音之父”走了,他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


,今日(1月14日)凌晨3点半,周有光在北京去世,享年112岁。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周有光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在周有光身上,有太多的标签: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经济学家、语言学家。


  有人说: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



周有光生前手迹



从经济学家到语言学家




  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又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并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又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有人将他的一生分了三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85岁以后,是启蒙思想家。


  面对这样颇为“错位”而又传奇的人生,周有光自己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一生专注研究




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1955年,周有光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不过,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他多次对张森根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由此递加计算年龄。1989年,周有光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


  1991年,周有光将关注的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提出“终身教育,百岁自学”,从关注语言学到世间万象,他对百年洞见加以提炼和诉说,无疑更透彻。100岁出版了《百岁新稿》、104岁出《朝闻道集》、105岁出《拾贝集》、108岁出《周有光文集》,110岁时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问世。


  “我的身体状况还是好的,只是年纪大了一些。年纪老了,但思想不老。”2016年1月,周有光111岁时说道。


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严谨治学、乐观谦逊




  对待学术问题,周有光的态度一向严谨,并且欢迎批评。


  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的“尾声”中,周有光说:“85岁时,我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的发展和走向;关心整个世界不断出现的变化。我一直关心,我希望会变得更好、更有前途。虽然许多事还不尽如人意,但我还是相信人类发展具有某种客观规律。当然,我希望人们保持耐心和信心。”


  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近些年反复提倡要有世界观,扩大世界观,强调不能以的眼光看世界,。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周有光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


  在很多亲朋好友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每年过生日,都有不少人去看望他。《周有光文集》策划人之一、责编叶芳曾说过,近年周有光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相敬如宾的婚姻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与张允和结婚。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1933年4月,周有光与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张允和结婚。在随后的近70年中,两人一直相濡以沫。


  “结婚前,我写信告诉她,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她当时的思想也比较开明。”周有光在书中写道。


  所谓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张允和遇着不如意事,从不唉声叹气,反而懂得苦中作乐,雨过天晴后,她仍常常自娱自乐时爱写些酒令、制些曲谜。


图片来源:人民网


  周有光与张允和相敬如宾。


  张允和曾自称,与周有光每日都要碰两次杯,上午红茶,下午咖啡,几十年如一日。


  晚年的张允和挂在嘴角的一句话,是:“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人更好。”


  在《周有光百岁口述》中,周有光谈起过两人长达八年的恋爱过程。他说,与夫人是“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发展,不是像现在‘冲击式’的恋爱,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


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2002年,张允和离世。这给了一向从容的周有光不小的打击。他将昔日二人喝茶举杯的几椅换成沙发,固执地不再使用卧室,每日在书房蜷腿而卧。



周有光



原名:周耀平

生 辰:1906年1月13日

出生地:江苏常州青果巷

职 业:著名经济学、语言文字学家


  他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2017年1月14日,“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视频:致敬周有光先生)


周老,一路走好!





V商:

即将超越香港!这一内地城市仅用了20年,告诉世界:什么叫速度!

2017-01-17 金融五道口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号,点击上面蓝字“金融五道口”一键关注。喜欢此文,请分享给朋友们看看


2017年1月13日,深圳市第六届第三次会议开幕。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深圳市长许勤作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据介绍,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超过1.93万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


据广州市市长温国辉1月10日上午在记者见面会上透露:2016年,广州经济总量达到1.95万亿元,增长 8.1%。依此计算,深圳与广州,只差200亿。


深圳1.93万亿,换算港币是2.17万亿,而预计香港2016年会达到2.34万亿元,还差1700亿港币。

本文由瞭望智库整理自“港股那点事”(ID:hkstocks)(本文不代表金融五道口立场)

1

两首歌,两座城,两段迥异的历史变迁




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1992年

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1994年


东方之珠 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东方之珠》  1991年


这是两首被打上深深历史烙印,推出时间几乎相同(只隔3年),并风靡当年深港两地乃至全的歌曲——它们分别讲述了一河之隔的两座城市迥异,甚至令人唏嘘的历史变迁。

歌词中的忧虑,多年后竟一语成谶:“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今天的香港,明显被“卡”住了。


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的香港作为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以不及大陆千分之六的人口与约万分之一大陆面积的弹丸之地,创造了相当于大陆近20%的GDP。而与香港仅一条深圳湾之隔的深圳市,在18年前,尽管已经历长达近20年的经济腾飞,但每年创造的GDP却够不上全国的一个零头。




然而,20年后,东方之珠,你的风采如今是否浪漫依然?1979年“春天的故事”又唱到了哪里?





深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正如其2015年的房价飙升。





笔者一直在困惑:当年创造出亚洲神话、与纽约、伦敦并称“纽伦港”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究竟是怎么了?深圳究竟因何而起?香港又因何而落?

2

鹏城是吃着螃蟹长大的




深圳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成就突飞猛进,有目共睹。改革初期增速曾一度连续五年高达60%左右,至2014年底,深圳GDP占全国总量之比由改革前不到0.5%,增长到了2014年底的2.5%。深圳经济增长的奇迹让当年的那个小渔村逐渐成长为了现在的全国人均GDP排名第一、总GDP排名第四的城市(数据:2014年wind数据库)。


自2012年始,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降至8%以下,从此结束了经济增速连续十年9%以上的时代,尤其是2014年,经济增速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首次低于政府设定的年度增长目标7.5%。然而,深圳市却是一枝独秀,经济增速保持了8.81%,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中经济增速最快。2015年的深圳依然保持了优异的经济增长成绩,截至第三季度,总GDP就已经接近1.24万亿元,同比增速8.7%。深圳的人均GDP2014年高达14.95万元,位居全国第一,也更加凸显了深圳的创造力与活力。在深圳每个人每年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其他三个一线城市,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拉大。



3

无数敢为人先的“第一次”成就了今日的深圳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正式成立是深圳的第一个“第一次”,正是这个“第一次”为深圳日后的经济腾飞定下了基调。


1984年,率先放开粮食经营,打响了市场经济第一枪。在那个“姓社还是姓资”大争论的时代,在粮食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抛开计划经济、拥抱市场的改革不可谓不震动。


1985年,香港汇丰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外汇调剂中心也正式成立。深圳作为国内经济的对外窗口的作用开始凸显,为后来深圳成为国内主要外贸口岸打下基础。


1987年,招商银行与深圳发展银行成立,是深圳金融业发展的雏形。


1991年,深交所正式成立。尽管日后关于深交所与上交所孰是第一家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深交所的筹建与营业开展先行一步却是毋庸置疑的。


2000年,深圳高交所成立,并于每年秋季举办一届“高交会”——科技第一展。今年的第十七届“高交会”的参与度与影响力爆棚——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日渐萎缩的“广交会”。


敢为人先的深圳总是冲在最前锋,做了别人不敢想或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并且做的很成功。


反观香港,尽管有着很好的底子,也经不起长达20年的故步自封与停滞不前。香港的高科技、创新与内地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好不容易弄个数码港,最后硬生生弄成了一个地产项目。


你能想象吗:深圳的“高交会”开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15年里,香港几乎全部缺席。据报道,2015年为香港首次参展高交会——I服了U。

4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深圳这个地方,本市大学毕业生不想离开,外市大学生大量涌入。深圳本市大学生大部分选择留在深圳工作,以深圳大学为例,72%深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了深圳。从省内人才流动看,广州的毕业生中除了一半左右留在广州工作外,其余毕业生迁入的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一。从跨省人才流动看,湖北湖南等外省的毕业生也大量涌入深圳。






深圳政府近年来有意识、有计划地推出了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这是深圳人才流入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在今天深圳的街头巷尾,年轻人谈得最多的,不是泡妞,而是创业。


反观香港,资源被少数家族垄断,房价、地价堪比天高,企业营运成本与人居成本都畸高。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遣送、判刑与溺毙等各种危险都阻挡不了大陆人去香港寻梦的脚步,相当多大陆人靠一个轮胎或者几块泡沫游过深圳湾——为什么?因为这块土地当年是有梦,是可以造梦的。


今天,梦没了……

5

深入社会骨髓的科技创新导向与意识



深圳的高等院校数量并不多,相比北京、上海,甚至西安、武汉这些城市都堪称寒碜,但发明专利的数量却名列前茅——深圳几乎是全对科技创新给予奖励最重的城市。


截至2014年10月,深圳市的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近7万件,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二,每万人专利数超65件,都远超国内的平均水平。


细数深圳市的高科技公司,不难发现,国产手机的“四大金刚”中有两大“金刚”总部都落在深圳,华为与中兴2014年分别创造了2882亿与812亿的营收。依靠QQ、微信占据移动端社交网络江山的腾讯、横跨金融各领域的光启科学、华大基因等行业巨头总部都在深圳。2015年年初令汪峰首上头条的大疆无人机也是在深圳这块土壤上成长的。


高科技公司云集的深圳并没有止步于此,BAT总部又开始新一轮的抢滩行动了。阿里巴巴在深圳后海CBD中心建成国际运营总部,腾讯在南山区再起一座腾讯滨海大厦,百度也在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成国际总部。互联网的三大巨头齐齐亮相深圳南山,成立各自国际总部,这意味着什么?深圳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物流中心的发展潜力与地位想必是不言而喻的。


抢滩深圳的又何止BAT三家。截至2015年年上半年,自深圳前海自贸区2015年4月底成立以来,“入驻的金融企业新增7389家,信息服务类企业新增1697家,现代物流企业新增5183家,已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注册资本达10亿元的企业275家。”


6

始终勇立潮头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深圳市的第一产业产值极低,在总GDP中几乎可以忽略。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各自占据了半壁江山,且自第三产业于2008年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后,其比重开始逐年上涨,2015年上半年增长9.4%,占GDP比重高达58.3%。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之快,极大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也说明近年来深圳市的产业转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城市的第三产业有依靠酒店、旅游的,也有依赖于金融、物流的。而深圳恰恰属于后者,其金融在经济中占比达15%左右,且金融、信息产业、高科技与物流在经济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重。这也恰恰是一个都市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战略引擎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引领着深圳的经济走向。2014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达14.1%,远超GDP增速,并在全市GDP中占了35.3%。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增长17.4%。8.7%、15.3%、9.0%、10.1%、13.9%和17.4%。


先进制造业也取得优异的成绩。2014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2%,成为第二产业增长的引擎。

7

要致富,先修路!——且看广深港高铁与深圳高速公路、地铁



“三轴两带多中心”清晰地描绘了深圳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划分,政府的规划意图也不言而喻。


西部发展轴南通香港,北连广州与东莞西部,西轴上的前海计划打造成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市级中心;


中部发展轴构造了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集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与先进制造业;


东部发展轴南经罗湖口岸连接香港,东经龙岗、坪山中心通向惠州,构成了惠-深-港产业集聚线;


北部带西连珠、澳,东临惠、汕;


南部发展带与香港全面对接,进一步发挥联系香港的战略作用。





沿着“三轴两带”的思路,深圳与东莞、惠州之间高速路网的打造不可或缺,深圳市政府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到惠州的2条和到东莞3条城际轨道,深圳外环高速深圳段也将于2018年底开通。


深圳市政府百亿回购4条高速公路,2016年免费,被网友戏称“良心”。2015年12月4日,深圳市政府斥资130亿元回购4条高速公路,包括龙大高速深圳段以及南光、盐排、盐坝四条高速公路。这已经不是深圳市第一如此高调地收回高速公路,并实施免费通行。2014年1月和今年2月就分别回购了梅观高速梅林至观澜段和盐田坳隧道。


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深圳这个弹丸之地。全国也只有深圳政府敢这么做,为什么?不差钱是一个原因,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政府的作用是别瞎掺和,全力降低社会经商成本就好了——这就是一个政府的魄力。


再观2030年深圳市地铁线路的布局图。未来将会有15 条地铁线路陆续开通,加上目前在运营的5条,深圳市在2030年将会拥有20条地铁线路。




广深港高铁是一条连接广州、东莞、深圳与香港的高速铁路。广深段于2005年开工,2011年就完建并投入使用,总造价167亿元。深圳福田站也即将于年底开通。广深政府的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反观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建设,原定2015年完工,但钢铁公司将时间一拖再拖,2018年也未见能完工,预算也多次调高至现在的844亿。


深圳在飞速前进的时候,香港自己把自己“卡”住了——所以当一个地产大佬说5年后深圳房价必超香港时,笔者丝毫不感到意外。

8

点睛之笔: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与推进



炒港股的人最不愿听到的三个字是“神创板”——港股整体估值PE十倍不到。但深圳的创业板,估值高高在上,经历了一轮股灾后,整体PE仍超过100倍,赚钱效应令很多做了多年港股的人都心灰意冷,要卷铺盖回A股——这里也包括了诸多想回去二次上市的公司。


随着深交所创业板开通以来,深交所的总市值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11月底,深交所的总市值高达15.62万亿,已经超过了港交所市值的3/4。深交所增速之快,未来大概率会赶超港交所。深交所创业板的加入,与主板、中小板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着资本市场配置资金的功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深交所能让人羡慕嫉妒恨,并不是无为而治得来的,更不是固步自封、不作为得到的。


深交所特色之一:推创新。且看深交所的资金都去向何方?高新技术企业占据了中小板与创业板的重头戏,在主板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深市主板中高新技术企业为176家,占比37%;中小板与创业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570、457家,占比也分别为74%和94%。深交所扮演的角色,支持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深交所特色之二:助力本地企业发展。深圳的创业板中,几乎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的10%为深圳本地高科技企业。深交所资本市场为本地企业发展筹集了资金,助力本地企业发展。


深交所特色之三:创业板公司盈利成长性强。2015年上半年深交所创业板公司创造的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同比增长近30%。四分之三的公司营收同比都实现了增长。


也许香港证监会、港交所同仁会说,深圳高估值是不理性的表现,是投机——不无道理。但也请你们听听下面这句一家之言:


高估值是对成长与全力创新的奖励,是荣耀;


低估值是对衰落与固步自封的惩罚,是耻辱。

9

“亚洲四小龙”之殇


“香港之落”因何而“落”?香港之路又当走向何方?


以香港为例,自1960年始,连续三个10年内,实现十年一次的经济总量翻一番。


往日的辉煌更加印衬着今日的落寞,如今的“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渐缓,增速已远不及当年。纵观“四小龙”在1960年后的经济增长史,不难发现,尽管四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在短期内时有波动,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确是渐行渐缓的。还是以香港为例,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创下年度增速20%神话的香港,如今的经济增长率已连续3年不及3.1%。(详情参见“香港经济增长概览图”)



10

东方之珠,风采不再?



伴随着“东亚奇迹”的衰亡,四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一齐步入放缓期,香港和新加坡都无一例外。同样与劲头不及当年的新加坡相比,香港也毫无优势,反而在这场经济赛跑的马拉松里,被当年并肩作战的小伙伴将差距越拉越远。这究竟是为何?


马拉松赛跑,靠的自然是耐力与速度。总而言之,起点相同时,比的是平均速度。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场马拉松赛跑中,香港与新加坡的赛跑速度如何。马拉松初期,香港与新加坡经历了一轮爆发期,两者速度交替领先。随后赛跑速率渐渐降低,但自1988年之后,香港的经济增速几乎没有在任何一年超越过新加坡了。(详见“香港与新加坡增速对比”)




漫漫经济成长路中,曾爆发了1998和2008年的2次,“亚洲四小龙”无一幸免。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了一场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四小龙”中的3个在1998年都出现了负增长,衰退最严重的当属香港,经济出现了-5.88%的负增长。2008年的波及范围更广,香港再次成为四大经济体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一个,在2009年经济倒退2.46%。时隔二十年,两次;不一样的起因,香港却承受了基本类似的结果。


两次危及全球的,留给香港的创伤都是“四小龙”中最沉重的。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目光继续回到国内,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

深圳的腾飞足以创造第二个“东亚奇迹”,也更加反衬出香港经济的落寞。




五十年前,香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五十年后,香港依旧繁华,但属于它的光荣时代已经随风逝去。五十年前它因何而起?五十年后它因何而落?想必这两者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

香港崛起之谜——从崛起之因看衰落之源



1、站在风口,香港才能飞起来


风口一:三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契机




19世纪60年代,美、日等国人口增长率下降造成了工人的短缺、工资的上扬,因而美、日要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出口导向型资本密集工业,自然要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


19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出现促使能源、矿产资源等初级价格上涨,严重损害了美、日的重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利润空间。于是,美、日又开始集中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此时,其资本密集型产业又开始需求转出的出口。


19世纪80年代,科技革命、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高科技产业领域成为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新战场。为了更好地打好这场战,美、日必须尽可能多地丢掉它们的旧包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继续转移,标准化的技术产业也开始在外布局。


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亚洲四小龙”崛起的第一道风口。


风口二:对外窗口地位的确立


时光倒回至1840年,初占香港,将其作为军港中心。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香港的经济发展波澜不惊。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大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完全被切断。但此时,大陆尚有苏联作为坚强的后盾,为其提供一切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等资源。


19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与世隔绝”的大陆丧失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于是,香港,成为了此时大陆的最后一根稻草,迅速发展成为了内地与间经贸往来最重要的中转站。


2、站对风口,香港才能飞起来


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为香港经济的持续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次产业转移中香港承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次产业转移发展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次产业转移标准技术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共进。三十年内发生的三次产业转移让香港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崛起为一个富裕的发达经济体。


这难道仅仅是因为风口来临,猪也能飞?


非也。香港能在短时间内崛起离不开香港政府在恰当的时刻,选择了恰当的政策。站在正确的风口,等待风的来临,这就是香港奇迹的秘密。


上世纪60年代前,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为本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济制度方面,香港政府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府、健全的法制、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产权保护等对外商投资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香港政府大力开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进出口贸易额在总GDP中长期占据高达五分之一的比例。香港政府在产业转移浪潮中对初、中级教育的支持,对于香港经济的腾飞也功不可没。


简而言之,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产业转移浪潮中,香港政府与香港人抓住了历史的契机,成功地一跃成为一个富裕的发达经济体。




3、并不是所有经济体都能在风口飞起来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并不是所有经济体都能够分到一杯羹。香港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历史渊源来看都具有其特殊性。


香港是一个天然深水港,背靠大陆,外临南海。在上是难得的兵家必争之地,在经济上是一个联系内地与国家的绝佳窗口。


1842年,香港岛被割让给政府,一百多年的殖民史使其在制度、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具有其独特性。既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与自由市场,文化上深受国家影响,但同时与内地在语言与传统文化上仍是一脉相承。这种复杂的独特性,使其成为特定历史时期下联系内地与国家的对外港口。

12

从崛起之因看衰落之源



很明显,香港崛起是特定的历史机遇、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为抓住机遇所作出的努力密不可分。


今日之落寞,历史不可能重演是一方面,当年的地理优势、制度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的丧失则是另一方面。当年的香港,在大陆被封锁隔绝的情况下,作为唯一的港口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一点优势,随着的改革开放逐渐弱化。制度优势犹存,然而过度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若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未必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年适宜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也随着各大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而消失。

13

香港人口步入迟暮之年





曾经的“亚洲奇迹”离不开几代香港人年轻时的血泪拼搏史。而今的香港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状态,0-1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96年的25.4%下降至2014年的16.2%,20-39岁的青年人口所占比例由1996年的36.2%直降7.2%。相反地,40-64岁的中年人口占比由28.2%大幅上升至39.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了5%至15%。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会进一步削弱香港的人口红利,20-64岁的劳动力人口虽微弱上升,但劳动力的老龄化带来的是有效劳动力不足,社会经济活力降低。


香港的生育率急剧下降,从60年代的5.2下降到2014年的1.12,上世纪高生育率产生的人口红利已消耗殆尽,而如今过低的生育率与逐年下降的人口迁入人数,不禁让人深感忧虑,香港人口结构老龄化、负责生产创造的年轻人数量快速下降,究竟能为香港支撑起一个怎样的未来?

14

看大国“工业4.0”:香港,你输在哪里?



借力于自上世纪60年代始的三次国际产业转移,香港恰当地抓住了每次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产业,最后到劳动、资本密集与技术型产业,完美地实现了产业升级的过程。如今,香港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连零头都够不上,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至目前的3%,香港的经济几乎全部是依靠于服务型产业。


物极必反,虽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但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哪个国家会放弃“民以食为天”的第一产业和作为物质基础的第二产业,尤其第二产业。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升级自身的产业结构,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产业都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放弃农牧业,更没有停止发展先进制造业。美国的第一产业尽管只占GDP的约1%,但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每年还会有大量农、牧产品远销海外。美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持续走低,但始终保持在20%以上,转移海外的更多是低附加值的二产而已。


最漂亮的是:美国于2009年开始实施制造业回归政策,发展高端制造业;于2012年启动“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这一轮美国经济领先全球康复,最大原因就是制造业的回归与复苏。


无独有偶,2013年,德国也正式提出“工业4.0”概念,预计投入2亿欧元。也爱上了“工业制造2025”概念,试图在“互联网+”领域大展拳脚,并于2015年10月份与德国共同提出将开展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工业4.0)合作。


美、德、中对于先进制造业的情有独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凸显了高端制造业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基础意义:实业为本,金融为用!


反观香港,制造业的严重空心化,已经让它失去了发展“工业4.0”的先机。2014年底,香港制造业占比居然还没有达到1.5%,比起美国的12.1%和德国的22.6%,差距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赶上的。


15

一览香港第三产业



香港经济构成几乎都是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也主要集中在几大板块,金融、地产、进出口贸易和旅游等。这四大板块的产值占了香港GDP的半壁江山。金融、进出口及旅游的发展尚可,在香港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是拉动香港GDP上升的主力军。


然而,地产占GDP比重连年下降,如今已不及5%,对GDP的拉动效应已渐渐弱化,甚至不及平均水平。




原因何在?

16

高房价绑架了香港人(香港人还住得起房吗?——房价与收入对比)



香港的房屋分为两种,公屋和私屋,根据自置与租住来划分,总共就有四类住房形式:自置公屋、租住公屋、自置私屋和租住私屋。


我先用一个简单的“供楼负担比”指标让大家感受一下香港人的买房压力。


“供楼负担比”指的是月供占月收入的百分比,能够直白地体现一个地区的人买房的难易程度。在香港,所有住户的平均“供楼负担比”为43.5%,私屋住户的负担比为48%,两者差异不大。在香港,无论是对于私屋自置户,还是对于公屋自置户来说,月供几乎要花掉他们月收入的一半。




先来看看租住公屋的群体,约30%的香港人住在租住公屋里,住户数73万 ,人口205万(香港房屋署统计数据,2015.3.31)。公租屋的平均住户人数为2.8,那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个香港的三口之家的生活。


公租屋三口之家的月收入中位数为16000港元,根据公租屋每人13.1平方米的空间来计算,一个三口之家的居住面积约为40平方米,对应的月租金就是2000-3000港元之间。公租屋居民在住房上的花销比例为15%左右。公租屋的人数比例和租金花费比看起来还不错,但公屋的居住空间非常小,再加上香港物价高企,所以公屋住户的生活并不轻松。(数据见下图,左图为申请公屋租住的收入限额,右图为申请公屋自置的收入限额。数据来源:香港房屋署2015年数据)




再看看自置公屋的群体,能享受到自置公屋福利的人数不多,只占到香港总人口的7%,住户数共计129716,总人口453965。以一个公屋自置家庭的月收入中位数2.75万港元为例,一套40平米的房子价格在280万港币左右(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香港房屋署,见下图)。若这个家庭选择按揭贷款30年,则月供约为1万港元,每月收入有36%花在房子上;若这个家庭选择还贷20年,则月供将去到1.8万港元,家庭收入的65.5%。


所以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要想买一套面积仅为40平米的房子,20年时间是不够的,即便是花30年来供起这套房子,也要做好每月为地产贡献36%收入的心理准备。何况这个算法还没有考虑各项税收以及高昂的物价。




比起每月用15%收入租住公屋和用36%收入自置公屋的人,收入超出公屋上限无法享受公屋福利,却又无力承担高昂私屋的“夹心层”才是最无奈、痛苦的。


私屋月租金在港岛为360至460港元/平方米之间,九龙300至330港元/平方米,新界220至250港元/平方米间。私屋家庭的月收入中位数为3.5万港元,选择租住私物家庭的月收入明显会小于此数。这里假定一个家庭月收入为3.5万港元的私屋租户,租住了单价300港元/平方米、面积40平米的房子。月租金为1.2万港元,住房花费超过30%。想想看,这还是一个月收入在私屋住户中处于中上游水平的家庭,他们租房不敢离市中心太近,花着30%的收入却无法买得起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子。


香港的私屋出售价除了新界均价低于10万港元/平米,港岛与九龙的出售价10万港元只是一个起步价,20万港元/平米左右的房子随处可见。私屋的出售价格差异性非常大,能够自置私屋的群体财富分化也相当严重。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只有财富金字塔的人能够坦然,大部分人都是背着房子在生活。


超高房价把大多数香港人捆绑到了房子上,何谈消费?何谈创造力?安居才能乐业。若一个地区的人把劳动收入的一半都花在了住房上,还要承担高昂的物价,居民消费必然乏力,经济体又何来的活力呢?

17

扭曲的房地产,扼住了香港经济的喉咙——香港垄断市场的缩影



住房花销耗了国民收入的30%以上,但地产与建筑业每年的产值之和占GDP的比重不到10%。也就是说,房地产生产了不到10%的GDP,却拿走了国民总收入的30%以上。


这中间的差额去哪了?


一部分以土地收入的形式进入了政府的财政,另一部分则以财富重新分配的方式从大部分无房香港人转移到了房地产商、有房阶层的手中。





18

科研与创新——丢失的可能是整个未来



笔者引用中金的四张图表来对比一下香港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掉队情况:


1、香港的研发强度仅为0.7%,是新加坡的1/3,深圳的1/5;


2、研发主体严重依赖于教育机构,对比新加坡、深圳,企业参与到研发工作的比例明显不足,说明企业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市场没有活力;


3、每千人中的研发人员仅为3人,而对岸的深圳是17人;


4、而风投规模则是完全无法对比,香港的风投规模与深圳相比,差距已经不是几条街的距离,是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了。





香港制造业空心化、科研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制造业的空心化丢失的是经济生产的基石,科研的匮乏丢失的可能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未来。

19

市场不是万能的——制度是把双刃剑



香港一向以自由经济著称,政府对市场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靠制度,不靠人。这也是香港人一直引以为傲、在上世纪助力经济增长的利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这只看不见的手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即使一向鼓吹自由市场的美国君,也从来没有实行过真正完全的市场主义,政府永远都是背后的那只手,适时的时候便会伸出来。


试问,如果一个经济体在基础民生、公共事业和地产都是寡头垄断,再自由的经济制度,意义何在呢?又是谁的自由?



20

香港:你并非一无所有



2014年,社科院发布了《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深圳脱颖而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中排名第二。


那么,第一是谁?——香港!


2015年,美国传统基金会发表《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连续第21年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又是谁?


还是香港!


对,香港还是那个香港,它依旧繁华,只是繁华的背后更有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只不过,现如今的香港,确实病了,确实卡住了,需要港人齐齐站出来,通过努力作为与变革来解决问题。


笔者以狄更斯名著《双城记》的开头文字来做本文的结尾: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希望香港也能以此自勉,在这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用自身的智慧与拼搏,奋起直追,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香港。







淘宝店铺翠蓝珠

点击加好声音好歌词好意境好好笑二维码:

点击加V男V女V享V情V商二维码:

四大名陶-广西钦州坭兴陶: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