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格林童话中,积极勇敢的女主角最后都怎么样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译者的话:
 
孩子几乎都是听着、读着童话长大的,童话是孩子的认知和心理被塑造的途径之一。童话听起来幼稚无害,。在这篇节选的文章中,作者重点讲述的是童话中体现出的男性和女性不对等的主观能动性。
 
从表面来看,童话就是为了娱乐,为了给儿童讲述世界上的是非善恶,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但实际上,童话中的主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善和恶、聪明与愚蠢,字里行间还有对不同性别角色的塑造。这更多地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而且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如此。童话被社会文化影响,又通过培育新一代的儿童传递着这种社会文化。
 
分享这样的文章不是为了否定童话的价值,也不是说童话只有这一种阅读和解读的方式,只是提供另一种看待童话的角度。译者希望,既能从知识层面,增加大家的对文化和性别议题的了解,也可以指导大家在给小孩子阅读童话的时候,作出自己认为恰当的调整。


编译:郭瑀

责编:钱岳


被动的女孩,主动的男孩
 
童话中的人物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一般是通过人物是采取积极行动还是作为一个被动的人来体现的。采取积极的行动意味着自己主动去实现某种目标,被动则不但体现为不去积极实现任何目标,甚至连这样做的欲望都没有。
 
格林童话中的小女孩和小公主们,都是“受害者式的英雄”,她们虽然有时候也是故事的主角,但故事情节的发生,几乎不是因为这些女孩主动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有坏事从外部降临到她们身上。这就和以男孩为主角的童话完全不同。
 

进一步仔细地阅读,我们会发现在童话的一开始,一些小女孩和小公主们会试图靠自己的想法和力量去面对发生在她们身上不幸的事。但无一例外地,这些女孩接下来都会受到惩罚,她们被迫一步步地放弃自己的积极主动,放弃原先的行动计划——哪怕这些行动的目的是舍己为人,也不行。


 

主动女孩的惩罚:无法成长
 
一般来说,童话都是关于成长的故事,讲述小孩如何在经历一些事情或变故之后,成长为大人。在以男孩为主角的童话中,小男孩的成长总是通过他们采取某种积极的行动来实现的,不管是解决一个难题、寻找到丢失的宝物、刺杀怪兽,还是解救有困难的人。行动成功后,小男孩也就顺利地完成了从不懂事的儿童到懂事的大人的转变。
 

而对于女性角色来说,成长的途径却恰恰相反,在故事的推进中,她们往往需要逐步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在童话中那些从头到尾都太过能干的女孩子,得到的惩罚也正是从童年向成人的转变失败。比如,在《小红帽》中,小女孩和她的外婆爬到屋顶上,成功地杀死了大灰狼,还把它做成了香肠;在《汉赛尔与格莱特》中,是女性角色格莱特杀死了女巫。而且,在这些故事中,这些聪明而勇敢的女孩子,最终都没能完成从小孩向成人的转变。在格林童话中,这就意味着她们都没能嫁人。关于她们的童话,以她们返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永远做一个小女孩为结局。




历经苦难变得被动,才能步入婚姻
 
类似小红帽最终不结婚的女主角,在格林童话中是少数。在大部分的格林童话中,女性最终的结局还是走入婚姻。而这些女性角色,如果在童话的一开始是比较有积极主动性的女孩子的话,那么毫无例外地,在整个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她会受到重重困难的阻碍和考验,最终才能成为一个值得嫁给王子——或者说任何男性——的女子。
 
而这些重重的困难和考验,充满了被动的象征,以驯服这些女孩子,教会她们服从和忍受为特征。
 
比如,在《爱人罗兰》中,女主角在一开始聪明巧妙地拯救了她自己和她的爱人,可她却要因此痛苦地看着自己的爱人迎娶别的姑娘,于是她把自己变成了一桩石像,这代表着最极致的被动状态,然后又变成一朵花,希望自己被踩踏被践毁,然后又变回人去为一个为牧羊人打扫房子,经过种种的磨难和羞辱,最终才又能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在《十二兄弟》和《六只天鹅》中,女主角也是积极地营救自己的哥哥们,然而尽管她们心是好的,却因为自己的行动反而给哥哥们带来了伤害,于是她们要经过好几年完全的沉默和肃静,同时给哥哥们做衣服或者单纯地织布,最终才能结婚。
 
最主动的女性也是最坏的女性
 

如果说这些积极能干的“好女孩”,尚且要经过如此多的惩罚和磨难的话,那么童话中的“坏女人”下场就更惨了。童话中其实最有能力和能量的女性,恰巧是两类典型的“坏女人”:继母和女巫。


她们通常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许多的心思和计划。不用说,她们的结局都不大好,比如《白雪公主》里面的继母兼女巫,被公主和王子的婚礼上,被迫在滚烫的红鞋子里不停跳舞直到倒下死去。当然因为这些“坏女人”角色,本身就做过坏事,所以让人觉得她们受到的惩罚是正义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她们同时也是在为自己过分的积极主动性而受罚。




结语:童话反映现实,童话也能重塑现实
 
对于童话中的角色来说,男孩女孩们都需要长大,需要成长为合格的男人和女人。由于童话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合格的”男人和女人,也就意味着性别不平等的男人和女人,所以童话中的男女角色不可能拥有同样的主观能动性。
 
毕竟,想像一下,要是童话里的公主都能够拯救自己,王子就不能成为她的英雄了;要是公主还反过来拯救了王子的话,那就更糟糕了——童话要是都这样写,还怎么传达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差异和不平等呢?
 
如果小女孩是听着这样的童话长大的,对男女社会角色的想像恐怕就大不一样了吧。她们会不会理所当然地觉得,女孩子就是要健康要勇敢,女孩子为什么要等待王子的拯救?为什么女孩子不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奋斗?……
 
可能正是由于童话拥有这样启发孩子的力量,所以近年来强调女孩的力量的迪斯尼童话,才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吧。
 
 

参考文献:

Ortner, Sheery B. 2006. Anthropology and Social Theory: Culture, Power, and the Acting Subject. Chapter 6, Power and Projects: Reflections on Agency.

 

郭瑀
马里兰大学
社会学系
博士候选人

她的更多文章:

如何对日常生活中的“男权癌”言论保持淡定? | 趋势


更多同主题讨论:


学人说|大学专业影响结婚生子?!

趋势|从“妇女能顶半边天”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故事|假若她不是名人之妻




【致歉】

昨日,缪斯夫人发表文章《假若她不是名人之妻》,因小编校对出现疏忽,导致文章配图出现错误,文中第二章配图为余光中先生。特此向原作者王晓慧老师道歉,向广大读者道歉。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