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错过,和娃一起看童话的机会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01

从宝宝十个月开始,家里人开始轮番给她读绘本。专属于她的第一套绘本是缩减版的安徒生童话故事:《拇指姑娘》、《渔夫和金鱼》和《三只小猪》……


依照对婴幼儿生理发育和心智研究来看,那个时候小小的她是听不懂故事里的情节和逻辑关系的,吸引她的应该是绘本上明亮斑斓的色彩和萌物。不过现在,小家伙已经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绘本,每天一说到读书,便屁颠屁颠地跑去摘选,今天是《拇指姑娘》,,呃,后天,没准儿又是《考拉宝宝》,我娃对绘本的选择全然没有个成人能够理解的规律。


若兴致不高,拿来让你读两句,她便甩手开小差自己嗨去了,不过这个时候,深受“现代育儿理念”熏陶的我依然要口脑并用、声情并茂地继续读,保不齐下一分钟你讲到什么情境,她就回应一句书里的内容,一副“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只是假装若无其事”的模样;可如果真的兴致高涨了,一本书嚷着要你读个七八回,好不易换了一本,又是七八回的反复诵读,也真是苦了我那曾经可以引以为傲的“小金嗓儿”。


如今读到书里的内容,我娃已经能够对应到现实中的人事物了。前两天,奶奶买了几条小金鱼,她便指着鱼缸里的小鱼,再指指绘本《渔夫和金鱼》里的小鱼,嘴里念念到:“鱼~鱼~”

 

按说我应该欣喜,这毕竟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表现,不过那天,我脑子里“Duang~”的蹦出来一个问题:如果哪天,我家娃模仿《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对着鱼缸里的小金鱼满怀期待地说:“小金鱼,满足我一个愿望吧!”但小金鱼没搭理她,我娃伤了心,问我为什么她的小金鱼和故事书里的小金鱼不一样,不会说话,我该怎么向她解释?


我们一直在育儿时强调,不要欺骗孩子,要建立他们的安全感,那么童话中凡此种种大开大合的非真实奇葩情节,我们又该怎么给孩子加注说明,而依然让他们对无法如童话般恣意的现实世界保有热爱和信任?

02

Fairy tale(童话)在西方有据可查、可以回溯的历史说法不一,但最广为流传和被人们认可的经典是十九世纪初在欧洲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其中,《格林童话》更是自1812年问世以来,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被译成世界上一百四十余种文字广为传播,成为西方国家中销量仅次于《》的出版物。


而在中国,“童话”这个词诞生的可是相当晚。据热衷于翻译西方童话的周作人考证,与“民主”“革命”“自由”这些在五四运动中,给逐梦新思潮的新青年振奋荷尔蒙的词汇一样,童话也是源自日文的舶来品。现在想来,中国的确没有流传下来什么专属于孩子的奇幻故事,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云云也不过是简化版的贤传或规诫之语。


古人自然还没有演进出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学科,无论中西,都曾经将孩子视为父母的所有品,认为他们是微小的成人,不懂得他们其实与成人并不相同的真切心理。所以,君不见中外的幼儿教育都走过这样的弯路:要么以为孩子是个已备心智的“小大人”,将他们还全然无法理解的经史子集或者《》一股脑的灌下去;要么只当孩子什么都不懂,不去理会、启发和教育,错过了他们幼儿情感与认知启蒙的最佳时期。

 

啧啧,想想还好小时候我的爸比妈咪还是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安徒生、格林、伊索和郑渊洁这几大员的童话style,我也都领教过。要么,若变成个不知所以的经典书目复读机,或落下个幻想匮乏后遗症……那童年,回想起来会是有多悲戚~~

03

格林童话被奉为欧洲童话的经典,还真是个历史的选择。17、18世纪的欧洲正由启蒙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向(转的伟大呀),社会变革导致民间故事口传链的中断,而小家庭的形成又使得儿童房间出现了。啪啪啪,时代大浪一朝袭来,这贴近民间生活,幻象与浪漫齐飞,小家庭亲子得以共处共读的童话故事就此横空而出,成为几个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孩子们的枕边书。

 


不过,格林童话的原版:口。味。真。的。很。重。现在做了爸比妈咪的人倘若再去读原版,那叫一个童年尽毁+尽毁童年。这些今天读起来仁慈舒朗,善恶分明的故事,最初却存在着大量暴力血腥或者是有违伦理的情节。出版后,有很多来自家庭和社会批判的声音,而格林兄弟也觉得这样的故事实在不适合妈妈在睡前读给孩子,就对童话集进行了大幅修订,删除了很多不适合读给孩子的篇目,又增加了不少修饰润色。


这一修订整整持续了45年,现在我们读到的,已经是修订七次之后的版本了。正是在这锲而不舍的反复修订中,格林童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了欧洲民间童话的集大成之作,也对整个西方和世界的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真正的经典,真正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故事,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心血。

 


除了格林童话,安徒生和王尔德童话也是我们所熟知的。这真的得益于周作人、鲁迅以及巴金这些大家对儿童文学的关注与持续几十年的不辍译著。在阅读他们讨论童话的作品中,我理解了文学大家专注童话译著的原因,也更清晰的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童话。


周作人说:“王尔德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篇,总觉得是很漂亮、轻松、而且机警,读去极为愉快,但是有苦的回味,因为在他童话里创造出来的不是‘第三的世界’,却只是在现实上覆了一层极薄的幕,几乎是透明的,所以还是成人的世界了……。”


巴金也引用了R.H.谢拉尔德的话说:“它们(童话)读起来叫小孩和成人都感到兴趣,而同时它们中间贯穿着一种微妙的哲学,一种对社会的控诉……”


周作人和巴金的话,我们用更加通俗的话理解就是,童话之中既蕴含着美,又有对“社会的哀怜”,对人类的观照。

 


童话中这种轻快、明亮、生动、妙趣的审美,充满想象力和象征性的天马行空,以及来自民间生活对真实世界的映射,都令童话对孩子,甚至是成人具有无比的魅力。


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然遭遇的难题,童话中也都有鲜活的个例指引孩子们去面对和处理自己所处的困境。比如:《白雪公主》中的虚荣,以《亨舍尔和格莱特》中的贪吃,《灰姑娘》中的嫉妒,《放鹅姑娘》中的欺骗,《杰克和豌豆》中的贪心等等。


04

没错儿,我之前在中“Duang~”的一下闪过的那个疑问:究竟该如何给我的孩子解释真实世界与童话故事中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似乎有了答案。


在接受所谓的文明教育之前,孩子正经历着人类蒙昧的“蛮荒时期”。非现实的童话以丰盛的想象力构建出的故事世界,以一种默默暗示的方式与孩子对话,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心的境遇,并在童话故事的发展情节中尝试解决困境、完善人格。童话故事与真实世界本就并行不悖,成人要做的,不过是努力地去理解童话世界、进入童话世界、演绎童话世界罢了。

 


如果有一天,女儿真的问我,她的金鱼为什么和童话里的不一样,不说话。我会对她说:“你说的话小金鱼都懂,只是愿望也要自己努力去实现。”

 

童话,当然要给孩子们读,那是他们的世界。


如同《庄子》的浪漫之于成人,童话,是孩子们,也是我们人类“蛮荒时期”的,专属浪漫。


PS:对于很多经典童话,有些故事情节和对孩子观念的引导,我有很多不赞同的地方。留待再撰文时,分享给大家。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