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大熊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下方音频条播放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约克米勒代表作

荣获德国绘本大奖、国际绘本艺术金牌奖

一本探讨人与自然、自然与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与人三者关系的不朽名著

点击下方视频框播放绘本画面



       初看《森林大熊》,以为是关于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故事,但越往后看,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关于在现代文明中,人类自我的迷失和找寻的寓言故事。这本书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促使人们像大熊一样思索:在现代文明的惯性中,我们到底遗忘了什么? 有人可能会怀疑小孩是否能读得懂这么深刻的书,其实,领悟力不在于年龄,有些道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明白。孩子只要知道故事,深意的种子自然就会埋在心中,有些会开花结果,有些会长成一片森林。并将对一生产生神秘的影响。



>> 于作者

  约克·史坦纳 1930年10月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比尔市。父亲是比尔市一位地下工程官员。他曾在比尔市接受过药剂师职业培训,但未结业便来到伯尔尼攻读了五年师范学校。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一所青少年管教所的工作经验对他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处女长篇小说《惩罚性作业》(Strafarbeit,1962)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他的作品富涵存在主义的意念,监禁与自由、习惯的事实和出发的梦想一直都是他作品的主题。他在70年代陷入了一次写作危机之后,开始与画家約克·米勒合作,首部作品便是著名的《森林大熊》,他们共同创作的许多图画书都享誉全球。


  约克·米勒 1942年出生于瑞士洛桑。自苏黎士比尔应用艺术学校毕业后,未满20岁便只身前往巴黎,在当地广告公司从事插画设计工作。后来,他回到瑞士,由于有父亲的经济支持,使他得以无后顾之忧地开始进行图画书的创作。他的画风细腻真实,擅长利用电影镜头的手法,娓娓地将故事整个道出。作品有着接近照片的风格,内容丰富,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想象。

  1973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作品《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这本书以七张折页展开的画纸,呈现一个小村庄二十年来的变迁,在国际间获得巨大反响。他独立完成的作品还有《发现小锡兵》、《书中之书》等多部。《再见,小兔子》和《太阳石》,也是他与约克·史坦纳合作的图画书。

  199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


>>>奖及推荐记录

●1994年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得主的代表作

●安徒生童话书奖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图画书奖

●国际图画书艺术金牌奖

●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世界图画书100选》


>>品解读

  结尾的一页突然就没有了文字——

  画面静了下来,静得让人措手不及。哦,一个多美的雪夜啊,美得都有些残酷了。雪早就住了,暗蓝色的天幕上挂着一牙弯月,还有星星点点。熊不见了,有两行熊迹伸向那个洞口,熊坐过的地方散落着一些什么……

  一个那般令人扼腕悲凉的故事戛然而止。熊是死是活,全凭读者去猜测了。关于这只森林大熊的命运,说法有分歧,一种是说它在困惑中冻死了,因为雪地上看得见它的一部分尸体。还有一种说法可能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比较乐观,说是熊最终还是在回归自然的本能的召唤下醒了过来,进到洞里去冬眠了,作者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不管是死是活,熊的命运都是一幕让人发指的悲剧。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心灵都被这幕悲剧震撼了!

  当那头熊从冬眠中醒过来时,还不知道等待着它的是一场噩梦,它不但在一个冬天就丧失了家园,而且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我是谁?”“我忘记了什么?”春去冬来,当无家可归的熊像流浪汉似的用树枝挑着一个包袱,又一次本能地走进森林时,甚至不知自己是来冬眠的了。它半卧在那里,身上落满白雪都快要冻成一座冰雕了,还在呆呆地对天发问:我是来干什么来了呢?这当然是一个现代寓言,作者是借熊之口,在批判我们人类。熊是无辜的,是谁把它摧残成这个样子呢?是谁夺走了它的家园,又是谁剥夺了它生存的权利呢?元凶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其实,那头可怜的熊当然不是熊了,不过是工业时代人的一个缩影。正是在这种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压迫下,人才会迷失自我,扭曲天性,最终自掘坟墓葬送了自己。

  与约克·史坦纳合作也好,还是自写自画也好,约克·米勒的作品总是充满了这种批判的精神。他的那部让他名声大噪的处女作《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以及可以称之为《森林大熊》姐妹篇的《再见!小兔子》,都是涉及环保议题的醒世之作,不过他本人却表示自己无意宣扬“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因为他“既非道德家也不是说谎者”,他只是想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且藉此引导读者思索自己的生活环境。

  不得不承认,约克·米勒那种写实的绘画风格,更让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拥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这位出身于瑞士的绘画大师,自从第一本书开始,从未放弃过这种类似照片、立体感极强的写实画风。约瑟妮·塞特琳曾经为瑞士IBBY撰写过一篇研究他作品的论文,精准地阐述了其作品的特质:“约克.米勒的作品远比单纯的写实画作更丰富……在他作品中的每一样东西都表现得栩栩如生,而读者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画作中层次丰富的想象空间。”

  有人还授予了约克·米勒一个漂亮的头衔:擅用镜头的图画书导演。是的,这也是他图画书最显著的一个特征。看他的作品,如同看一场电影,推拉摇移,镜头被他切割得既娴熟又流畅。一头棕色的大熊高傲地站在秋天的悬崖上,眺望着南飞的野雁……这是这本《森林大熊》开场的第1个画面,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全景。接下来,画面被缩成了四格,除了熊搂着肚皮憨态可掬地躺在洞里冬眠的一幅除外,镜头基本上是原地不动,分别是熊钻洞、人类砍树、洞上面盖起了工厂。一个全景加上四个中景,就把还一无所知的熊推上了悲剧的中心,让人不免担心起熊的命运来了。

  漫画格,也是约克·米勒偏爱的手法之一。熊从冬眠中醒来的那一段,他把一页分隔成六个同等大小的画面,分别表现了熊沉睡、翻身、睁天眼、打哈欠、爬起来及又躺下伸懒腰的几个动作,让画面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动感。后面熊在工厂打瞌睡被开除的情节,他也使用了同样的六个漫画格。

  为了凸显森林大熊的可悲的境遇,约克·米勒还先后两次画了它远眺南飞野雁的场面。第一次,,昂首挺胸,那时它还是这片森林的主人。第二次,画面几乎被压缩到了三分之一,窄窄的一长条,熊也被挪到了画面的一角,只剩下半个身子,与野雁之间还多了一道铁丝网。前后一对比,将熊丧失家园的那种沮丧的心情全都传递出来了。还有,他故意把人类的工厂画得像彩色设计图纸一样,僵硬规则,没有生命,而开头与结尾的两片森林却画得生气盎然,这也是一种对比。

 

《森林大熊》
“一只”或“一个”,荒谬又合理的故事

  《森林大熊》真正变得扣人心弦是从第八页开始:大熊理直气壮地反复告诉每一个人,他是“一只”熊;但所有的人都不容质疑地说他是“一个”大懒虫。为了让他相信他不是一只熊,公司的董事长还领着他到熊该待的地方都跑了一遍,什么马戏团、动物园……回来以后,大熊也对自己的身份动摇了——既然连熊都说他不是“一只”熊,那他可能真的不是熊。虽然很不情愿,但他也只好乖乖地穿上制服,刮干净脸上厚厚的毛,打卡去上班。

  翻开这本书的前几页,似乎又是一个关于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书,越往后看,越发现,作者真正想说的是,在环境或机制被改变的大背景下,“一个”人和“一只”熊的身份是什么不重要,他们都变得那样渺小,那样无奈。

  大熊穿上人的“制服”,就进入了人的体制环境和生存环境。虽然很荒谬,但大熊为什么屈服?为什么挣扎无效?为什么放弃反抗?为什么说服自我?

  想想故事开始,大熊站在山顶,头抬得高高的,自信、自在、自由,看着“野雁成群向南飞”,而当天气又一次渐渐变冷,“树叶又开始往下落”的时候,大熊却像个囚犯那样搭在工厂的铁丝网上,望着网外的天空,看着“成群向南飞的野雁”。同样的画面,景物依旧,人事已非。大画面对小框格,大熊的动作两相对比,让人倍加伤感和辛酸。

  《森林大熊》不论在故事、绘图、编排、意涵各方面都是一本深刻的、动人心弦的杰作。也许有人会问:“小孩读得了这么深刻的作品吗?”

  其实,领悟力不在于年龄,有些道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明白。孩子只要知道故事,深意的种子自然就会埋在心中,有些会开花结果,有些会长成一片森林。并将对一生产生神秘的影响。

  只要你用人与人之间,而非大人与小孩的平等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平和的声调给他们读绘本。




“若虹妈妈讲故事”是若虹妈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

每天都有免费动听的故事,

陪伴您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官  方  论 坛:滕云的诵读世界
荔       枝FM:FM473268

喜马拉雅FM:搜索“若虹妈妈”
交 流 QQ 群: 564195503


下载音频请点左下方"阅读原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