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微童话与第三届全国童话体作文教学研讨会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童话,带孩子去到未来

带大人回到过去



微童话是童话家族中的年轻成员。


2011年末,冰波等作家在微博上发起了微童话写作,一时风生水起。时至今日,不少经典的微童话作品已经支撑起了这一新文体。


从微童话诞生之初,我就参与其中。特别是在协助冰波老师主编中国第一套微童话经典作品集时,我对微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认识了一大圈写微童话的朋友。


一套七本,冰波主编


什么是微童话?冰波老师如是讲:微童话是网络时代诞生的童话新形式,但仍然传承了童话原有的故事性、幻想性、情感性、游戏性等特征。优秀的微童话应该是小身材大脑袋,更凸显短小的篇幅、精妙的构思,能快速、简明、形象地传递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情感的领悟,并留给读者思考、情感回味和想象空间。


后来,就这个问题,我又请教了蒋风老师,他如是回复:微童话是童话中最简短的形式。从规模、篇幅分,童话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近年来因社会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为适应这种快节奏生活,出现一种最简短、精炼的短小篇幅童话。


再后来,我自己主编了一套“智慧微童话”,一套四本,冰波、雪野、王一梅、陆生作各一本。


“智慧微童话”系列,陆生作主编


因为微童话,我在第二届全国童话体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作了报告。原主题是《微童话写作指导36招》,我觉得这个题太“花招”,我讲不出36招,所以就老老实实、自作主张改了题,改为《看图写话》——从“看图写话”讲到“看图写童话”,再讲到“看图写微童话”,范围逐渐缩小,但依然有一片广阔天地。我讲了如何追问图片里的微童话,提出了“群文写作”,推演了从童话到真人真事的写作梯度。我所讲的,都来源于我自己的实践,有一定的操作性,因此也吸引了一批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开始研究微童话作文教学。到举办第三届全国童话体作文教学研讨会时,我们的研究成果《换个角度教作文——微童话教学课堂实录》即将出版上市。

将于四月上市,陆生作主编,房璇、王佳一副主编


第三届研讨会聚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二年级单元话题,我结合吴立岗老师的《小学作文教学论》、施民贵老师的低年级童话体作文教材简表,作了题为《对话统编语文课本上的微童话创作(32题)》的报告。

虽然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一二年级32个写作练习题的具体操作方式,但我觉得它们应该触及写作的本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我们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

2.我们写作文,怎么样才能让读者通过我们的文字认识世界、感受世界?

3.一年级开始学作文,每一个单元的写话练习,都能写成童话吗?

4.在写作中,“我”是谁?

这四个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缩小我所要讨论的范围,最终指向童话写作,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教材是一颗种子,但是,只有会发芽的种子,才是真的种子。在教材中,我们能找到各个写作触发点,完全可以把语文书变成一个个不同的童话世界。


第三届全国童话体作文教学研讨会现场


报告进行时


研讨会上跟几位前辈合影

(从左至右:诗人雪野,特级教师张化万,王尚文教授,特级教师施民贵,陆生作)


与夏家发教授交流


在写作教学中,我建议老师们给孩子们更多表达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培养孩子的能力、创造力,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做简单的整齐划一的切割。写作写的是思维,是逻辑,它需要技术,特别需要基础技术,有操作性、可复制的写作支架对写作初学者很有帮助。


与《少年作家》杂志

《少年作家》是省级期刊


在报告中,我特别向大家介绍了《少年作家》杂志中的“微童话”栏目。

微童话出现不久,《少年作家》杂志就开设了“微童话”栏目。到2015年,浙江省期刊总社与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共同推出浙江省“百名童话小作家”微童话大赛,它以“群文写作”的形式,展示了学生们的奇妙童话世界,题材富有想象但又植根于生活。至今,微童话大赛已举办三届,获得好评;“微童话”这个栏目,也深受读者喜爱。

《少年作家》杂志定位在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而微童话这一形式,它既可以用作亲子共读,增进亲子间的情感,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又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理解力与感受力;还能让孩子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并且有益于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己观点的人。

虽然“微童话”在《少年作家》杂志中只是一个两个页码的小栏目,但是编辑部一直认真对待将它做得专业,既关注它与读者的契合度,也关注它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度,力争做有趣、有效、有益的栏目内容,这是《少年作家》一贯而来的编辑态度。



以下内容摘自公众号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陆生作:微童话写作教学课例开发与研究

《少年作家》的陆生作主编从三方面来看待微童话写作教学。

1
写作来自生活

陆主编强调写作源自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节,认识真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他举了一个他自己写作的例子:院墙上长满了苔藓,绿得翠,绿得嫩,绿得可爱,还有一棵不知名的野草趴在墙角。因为实在不知道到这棵野草的名字,所以只能称其为“不知名的野草”。但是,正如余华说写作应该像推土机一样推过去(注:“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像推土机一样压过来,最后发现你被它压死了都没有听到声响”),而不是以“一棵不知名的野草”划过。如若换一种说法,“还有一棵马唐草趴在墙头”,是否存在差别?陆主编认为这是认识这个世界与不认识的差别。

陆主编认为我们需要思考,童话世界如何跟真实世界的相似性重叠。他举了一个自己微童话写作的例子:

苍蝇吃了脏东西,肚子痛,倒在地上,挡住了小蚂蚁的去路。小蚂蚁动动触角,咬了苍蝇一口,急急忙忙跑走了。一会儿,一条黑线从墙角洞里爬出来,越来越长,把苍蝇捆了起来。是小蚂蚁!它引来伙伴,齐心协力把苍蝇抬进洞里去了。苍蝇会有危险吗?不不不,那是医术高超的蚂蚁急救队,在救苍蝇呢。(陆生作《蚂蚁急救队》)

他表示,自己写的不只是童话,而是借助动物、植物、器物写人的生活与世界——正如上文中临时急救,呼叫救护车。

2
群文写作

陆主编说到自己有一次被邀请去讲关于叶子的课,便拿了一片叶子到课堂。叶子的颜色可以写一个故事,叶子的厚度可以写一个故事,叶子的生命周期可以写一个故事——比如,一片叶子飘了下来,变成一只小鸟飞走了;来年春天它又飞了回来,变成一片新的叶子。这样,就在叶子的“议题”下产生了诸多“子议题”,形成群文写作。

小编注:按照之前陆主编的观点,群文写作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一人或多人进行多文本创作的写作教学……(议题)可以是一个具象的物品,比如,叶子、猫、鱼、虫,等等;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如,爱、误会、勤劳、后悔,等等;甚至是写作上的一种技法,比如,拟人、比喻、象征、睹物思人,等等。它非常多元,非常丰富。它是把“群文”链接起来的一条红线,“群文”是这条线上的珠子——红线串珠,但不一定都串在珠子的中心。(见陆生作《什么是“群文写作”》)

3
来自失败的成功

陆主编首先讲了一个学生写的微童话:

一只蜗牛在蜗牛广场上遇见了一只头戴蝴蝶结的蜗牛。在一年春天,它们相爱了,在一片桃花瓣上举行盛大的婚礼。

后来,它们有了三个蜗牛宝宝,决定要带着蜗牛宝宝旅行。蜗牛妈妈在蜗牛爸爸的壳上画了一张地图,问到:“你们要去哪儿?”

“体育场!”孩子们说。

他们爬了很久很久都没有爬到。

陆主编给这篇微童话最后加了一句:“不过,他们最后总会爬到的。而且,一家人在一起,一路上都是美丽的风景。

第二篇来自于另一位老师班上的孩子,原文是:

有一只贪吃的螃蟹去森林里采果子,它看见一只奇怪的果子,出于好奇一口吃了下去。他发现自己突然变得很大,心想自己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了。于是,它就到了海里,漂浮在水面上。人们把它当做会游的岛。第五天,它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于是又到森林里找到可以变小的果子。可是,人们却对这个会游的岛念念不忘。

陆主编最后加了一句:“第六天,海面上又出现了一座螃蟹岛。”接着对这位老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她回去再上一节课:(1)修改前和修改后哪一个好?(2)第六天的螃蟹岛是一只新螃蟹变的吗?(3)如果是新螃蟹,它和旧螃蟹相比哪只让这个故事更加有意义?在这些问题的带动下,课堂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精彩。

陆主编认为,通过这样写作失败的例子,我们可以与孩子们展开互动,为孩子们拓展思维空间,将童话的想象空间变大。



欢迎免费加入QQ群:258952919

我把报告PPT分享给你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