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 温故知新 螺旋上升——中小衔接语文课例研讨沙龙纪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温故知新  螺旋上升

——中小衔接语文课例研讨沙龙纪要


黄莉莉 刘 敏 何小敏等


【编者按】 针对中小学教学缺少沟通,教学脱节的现状,广州市越秀区近年开展了《中小学基础学科教学衔接研究》的区域课题研究,由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研究小学与初中衔接学段的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策略,以提升区域中小学语、数、英学科的教学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语文学科于2015年4月2日举行专题课例研讨,执教老师主动挑战,采用角色交换的形式进行教学——恒福中学何小敏老师执教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黄花小学刘敏老师执教七年级《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种大胆创新的尝试,对于执教者,无疑是独特的教学体验,对于观课者,也是新颖的经验冲击,对于课例,更是珍贵的研究资源。



教学回放


以形传神   以貌“取”人

——《音乐巨人贝多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刘 敏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荷、愁苦、深邃”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理清文章脉络,品读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习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

3.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以貌“取”人,把握人物内在个性。

教学过程
理清文脉,走近巨人

1.自读课文,交流作业。

课前预习:读课文,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列出小标题)

检测明确:小标题必须是一段文章主要意思的概括,要求贴切、简短,可以是一个短句、一个词组、甚至一个词。

如词语:参观、交谈、回忆;

如短语:参观房间,会面交谈,回忆往事;

如语句:参观房间听介绍、接待客人谈性浓、共进晚餐忆往事。

2.反馈交流,提练主干。



交流生平,感受巨人之“巨”

1.检测生词,正音释意。(释义:重荷、深邃)

2.交流资料,走近巨人。

3.出示生平,感知深邃。

师:丰子恺是这样评价贝多芬——他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他的作品是世间最伟大的杰作。



研读外貌,触碰巨人之魂

1.自读课文,品读肖像描写。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外貌的段落,用    线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贝多芬的外貌,从这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旁注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你的感受。

2.交流反馈,学习描写方法。

重点解决:

(1)运用比喻以及夸张的修辞突出人物个性。

(2)运用提示性格、精神的词语描写人物。

(板书:以形传神)

3.以貌取人,破解肖像密码。

小结:这就是我们古人所常说的以貌取人。(板书:以貌“取”人)

师:贝多芬的整个外貌,都透露了他的性格和命运,暴露了他的人生密码。贝多芬的肖像密码该如何破解?同位互相交流,完成填空。

PPT出示:

从他_____的肩膀、_____、_____、_____……我们看到了他     的精神世界;

从他_____ 、_____……我们看到了他     的生活境遇;

从他_____,我们看到了他     的个性气质。

4.感情朗读,品味肖像神韵。



名篇赏读,品析佳作之妙

1.赏读名篇:阅读外貌描写片段,完成填空。(见下表)

2.反馈佳作之妙。



妙笔生花,感受描写之趣

1.学生作文。

用“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方法,写一位你熟悉的同学或老师。

2.交流分享。



配乐朗诵,感受音乐魅力

师:让我们用本节课的生词以及他所谱写的乐曲向这位音乐巨人致敬。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越秀区黄花小学)



教学回放


含泪的微笑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何小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 从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3.体会小女孩的乐观、坚强之品质,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回顾“不幸”

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用“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_________________ 的小女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自由谈。



品味语言,解读“幸福”

闭上眼睛听读课文,思考:她看到过什么东西?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 选你印象最深的片段读一读,并说说感受。(这一处,学生谈到哪里,就讨论朗读到哪里,最后再梳理顺序。)

(一)温暖(第一次憧憬)

师生分层合作朗读,读出温暖、舒服的感受。

——开头“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照应后面的“多么舒服”。

(二)满足(第二次憧憬)

品读动词、形容词。(表演朗读,配以形体的动作,体会烤鹅“摇摇摆摆”的样子。)

(三)安宁(第三次憧憬)

1.口语交际:(找到一个女同学扮演小女孩)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卡片,每张卡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那一张张的贺卡,你们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给小女孩怎样的祝福呢?

2.采访刚才的“小女孩”:小女孩,听了他们的祝福,你的感受如何呢?

(四)疼爱(第四次憧憬)

1.添加标点符号,比较朗读,准确读出:兴奋、激动、恳切、可能还带着一点撒娇的语气。

2.想象:如果你是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难道她仅仅说了这几句话吗?你可能还有更多的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说什么呢?

 3.(小组竞赛: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文字)“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五)快乐(第五次憧憬)

全班有感情齐声朗读“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俩是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悟读文化,升华主题

1.为什么安徒生却把这些梦想安排在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中呢?

2.小女孩幸福的获得,难道仅仅是因为小女孩对梦想的渴望吗?字里行间究竟隐含着小女孩一颗怎样的心灵?请拿起笔,把你最想对小女孩说的话,批注在课文中。

3.理解:“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



课堂小结

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够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只要你拥有一颗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你就能获得幸福!



作业布置

练笔:(二选一)

(一)选择文章中感受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改写。要求:

1.从小女孩的角度,用第一人称; 2.适当运用细节描写,如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3.200字左右。

(二)你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小女孩说吗?请用书信、创作一首小诗、制作一份卡片等方式对小女孩说说你的心里话。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恒福中学)




研讨沙龙



教学目标与内容如何体现中小衔接




黄莉莉(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从课程标准、年段目标、课型文体特点、单元要求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其次要依据学情能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再加上中小衔接的因素,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学习目标体现层级递进,学习内容做到温故知新。




何小敏(恒福中学)


我认为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在品读课文语句的过程中,小学生的领悟层面相对比较粗浅,而中学则要求更具体、细化。我们会要求六年级的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可怜的内容”,而中学则要求学生从句子中品读出小女孩可怜的具体表现,如:饥饿、寒冷、恐惧、孤独、痛苦等。又例如: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对于小学生的要求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从现实的角度来重点解读小女孩的不幸,感受作者对贫苦者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但是到了初中,我们要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在尊重学生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不仅是一个同情者,而是一个反思者,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体会到我们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我给这节课定下的主题是“含泪的微笑”。




胡慧敏(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除了学习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或定向结合作者写作背景进行解读的方法,可否考虑学习多元解读文本的策略呢?其实这篇课文可以有多种解读,正如安徒生自己说:“讲给孩子听的童话,尽管我的本意是它们应该同时是给孩子和大人的。”“我的认识是各个不同年龄的人都会对它很满意。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我要称之为花絮的东西,而年长的则喜欢更深层次的东西。”其实可以在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上,适时引入西方文化、时代背景、作者信仰及创作动机等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见解,教师再适时进行点拨,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可以避免一元解读的教学局限,学生有独立思考感悟的空间,也能从中习得有关的解读文本的方法策略。



童文穗(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何小敏老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有自己的见解,对我们很有启发。我特别欣赏何老师在文本人文内涵把握上的突破——不停留在同情与愤恨这种浅表的感受,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深层的内涵,从“含泪的微笑”中思考一种人生态度——“面对苦难,不抱怨,隐忍中获得幸福”。虽然“隐忍”的提法有待商榷,虽然学生这节课上未必领悟到位,但这种尝试、这种突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小学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一个个现象中探求事物的本质, 促进学生“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增强课堂的思维含量,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陈亮清(惠福西路小学):我觉得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学习要求未必像何老师所说的那么浅层。六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句子中品读出小女孩可怜的具体表现,如:饥饿、寒冷、恐惧、孤独、痛苦等。就教学目标而言,我觉得“含泪的微笑”这个主题很好,把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难点是比较恰当的,可惜课堂实施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落实。



马承斌(中星小学)


我认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环节的开展,而且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何老师把《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的目标设定在内容理解上面,而对于文章表达写法的目标没有体现。我认为本课应该把童话色彩及幻象描写的表达特点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能力理解教材中的一些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并加以运用。

黄莉莉:我认为,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阅读教学都应该做到得意、得言、得法、得能。除了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并且要设计相关的迁移练习。我也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定的教学目标是:1.用浏览等方法练习快速阅读,学会整体把握,做到简要概括。2.通过自读圈画写批注,理解人物主旨、表达特色,正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3.多角度阅读,理解安徒生童话世界的奇情幻景的写作特点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第一课时落实前两个目标,第二课时落实第三个目标。



刘 敏(黄花小学)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全是写人的文章,但写法各不一样,《音乐巨人贝多芬》侧重于贝多芬的外貌、语言描写,表现出他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对于写人的文章,小学已经有相当的学习基础。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组是“作家笔下的人”,六年级上册也有《走进鲁迅》一组的写人文章,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有了解,有积累。之所以挑选《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目的是想探究人物肖像描写在中小学衔接的不同时期有什么不同的要求与教法。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学习运用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透过人物外在表象以貌‘取’人,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上。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策略有何异同

黄莉莉:有人说小学课堂形式多样,热闹有趣;中学课堂讲授为主,理性沉静。今天中学和小学老师交换身份的课堂教学,你从她们的教学策略运用中,有什么新认知?新思考呢?

何小敏:这篇童话故事性强,我主要采取“朗读法”和“自学研讨法”。希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各种朗读技巧,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教师以读代讲,学生以读悟情,以读达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文本。另外,注意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朱婉平(东山培正小学)


何老师的教学策略多元丰富。首先引用儿童诗激发兴趣,然后运用朗读策略,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理解身世苦难的女孩划亮一根根火柴,所出现的幻象令她得到温暖、疼爱、快乐、满足的幸福。此外通过背景资料补充,拓展想象更深层次体会小女孩的隐忍之心,理解她升入天堂的幸福。实话实说,对于这节中小衔接的语文课,我们更期望看到中学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其实,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水平,何老师可以减少细碎的问答讲解,课文五处想象部分可以设计学习支架让学生自学,老师做点拨总结,然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探讨文本关于“幸福“的深意,而不是由老师来直接点破。



宋丽峰(文德路小学)


我也觉得何老师可以更加放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教材,自主讨论探究,解决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感悟品读的教学一般在第一课时可以完成,第二课时应该在主题深化、拓展运用方面多着力。



简步青(建设六马路小学)


何老师以读为本的理念很好,但是在目标达成措施上显得过于简单化。可能是对小学高年级的学情与要求欠清晰认识。我理解的“以读为本”是以学生的读为基础,主动感悟为契机,然后再发挥教师的点拨反馈的引导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指点“这里要读重音”这个词要读出“可怜”。第三学段阅读学习要求推想和理解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可以让学生找出有感受的语句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张莉华(铁一小学)
        对于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六年级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开展主题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中外童话、古今童话的对比阅读中进行探究性阅读,以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为初中的阅读做铺垫,让童话作品能常读常新。

刘 敏: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我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在课前交流采用了看图片进行诗歌口头仿写来热身,2.出示贝多芬的主要作品,配以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采用 “师生合作朗读”来营造出叩人心扉的气氛,让学生感受震撼。其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注意借助课前预习疏通文脉,课上设计浏览圈画、课文填空练习和拓展阅读练笔等多样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习以形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特别说明的是,我在“经典赏读”环节中运用拓展阅读策略,选择三篇经典人物肖像描写片段,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旧知并巩固新知,通过读写结合来习得“以形传神”的人物肖像描写手法。



江雪敏(净慧体校)


刘老师注意先学后导,让学生先在预习中尝试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所写的几件事,然后在课堂检测反馈。当老师发现学生对小标题这一旧知的掌握不好,就把课堂学习时间花在重温“小标题”的归纳方法上,教给方法,导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很值得学习。


余碧泓(东风西路小学):刘老师由预习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顺学而导,环环相扣,读写结合。其实,注重学生在预习时的生成,提高学生学习文本的效率,在小学的高年级中非常普遍。而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恰恰是在中学阶段很重要的。而且,刘老师还把六年级对人物描写的片段(鲁迅、小嘎子)和七年级对人物描写的片段(福楼拜)作为练习,呈现给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浅入深,激发了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



邓丽灵(文德路小学)


刘老师抓住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材知识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从培养初中生的语感、提高对语言表达的领悟力出发,课堂上并没有一味朗读,而是通过多样练习落实文本的圈点勾画,真正从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中感悟贝多芬的形象特点。这样的课堂大容量,高效率。



杨 帆(东风东路小学)


我认为何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批注的学习指导,为初中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刘老师的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铺垫,从一开始的说话练习开始就已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情感铺垫尤其出色。在学习外貌段落,能引导学生体悟,通过引读加深体会。通过片段对比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得言得意。最终能得法。



罗桂平(东川路小学)


何老师以“含泪的微笑”为主线,以“享受读书”为主题,注重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在读书中悟意境,注重挖掘文章蕴含的哲理。刘老师把“诗意语文”进行到底,让课堂充满语境美、语言美、语文美。导入有着浓浓语文味特色,抓住课题“巨人”来展开,从文本中挖掘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教学,在教学中融合了许多元素,学生能读中感悟,读写结合,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深受启发:要实现各个学段的顺利交接棒,当真需要我们不懈耕耘。



李 娜(八一实验学校)


何老师紧扣“读”字,以读代讲,引领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但参照六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课堂节奏稍慢,口头表达部分稍显仓促,缺乏生成,学生主体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激发,对课文主题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可进一步深入。刘老师紧扣“练”字,聚焦贝多芬的外貌描写,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试图挖掘外貌描写中体现“巨人”精神内涵的一面。这一课显示出刘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但对贝多芬作品介绍过多,对外貌描写的技巧分析过细,对“巨人”形象挖掘不够深度。

黄莉莉:教学策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学而使用的。预习自得,顺学而导;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激活已知,激发探究;资源拓展,读写结合……这些常用的语文教学策略在中小学应该一脉相承。中小衔接要研究的是怎样恰当运用,有效整合。



面对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表现差异,你有何建议

何小敏:六年级的这班学生语音标准,在轻重的处理、语气的缓急、感情的沉淀、甚至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知识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底子,说明小学老师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如果中学老师在情感的渲染、音阶的掌控、停顿的把握、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等方面能进行有效的衔接训练,那么,等他们初中毕业的时候,朗读将会有更高的水平。



黄裕钧(豪贤路小学)


刘老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清醒的认识,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活课堂,分寸和火候掌握得很好,既想方设法地激趣,适时点拨引导,又比较信任学生,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感悟。



李 红(登峰小学)


我也特别欣赏刘老师的有效导学与适时让学。而何老师的课堂,我认为要减少教师的牵引,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小学教师要学会放手,逐步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中小学老师应该多沟通交流,为培养学生形成自主自觉的独立学习能力共同努力。



姜 艳(雄鹰学校)


六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口头表达,课堂气氛活跃;而初中生习惯做笔记,课堂相对沉闷。我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何老师采取分角色朗读,就比较符合小学生乐于表达的特点,刘老师则适时采用自主思考练习与小组交流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张 慧(八旗二马路小学)


在初中的课堂,我们看到了学生更多的是沉思,更多的时间是听取老师的意见、抄笔记;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但是思考后却不愿主动表达。小学生则比较积极主动,尽管思考不一定成熟也乐于发表意见。建议初一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切不可急于求成,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



谢广萍(铁一小学)


我建议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由扶到放,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但是要加强学法指导,并注意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能力。而中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妙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的综合学习能力。



何咏燕(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这是一次“三有”研讨活动。第一有意义。相当长时间以来,小学与初中教学处于分离与脱节的状态,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中学的学习方法感到不适应,学业水平分化加剧。这次研讨活动可以增加中小学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而理解,更多谅解,不再误解,努力做到“教小学想中学,教中学联小学”。第二有创新。这次研讨活动采用的是体验式教学实践,即初中语文老师教小学,小学语文教师教中学。这种“在游泳中学游泳”的方式对老师亲身去寻找中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很有好处。通过教学实践,究竟是教学理念差异、知识脱钩、教学脱节还是学情了解不足导致中小衔接的问题,相信老师心中的答案已逐渐清晰。第三有启发。这次研讨活动不仅有教学现场的感性呈现,还有教研员的理性分析。观察课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重要途径。两位老师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能基于课标、教材、学情制定目标精选内容,有较强的语用意识,善用多样的教学策略。这次中小衔接研讨活动做到了:学习目标的层级递进,教学方法的平稳对接,学习能力的螺旋上升。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5年5期





            关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1.扫一扫二维码(本刊公众微信二维码)

         2.搜索微信号“ywjxtxxxk”或公众号“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即可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