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季 晓东摘抄著作《超越出感——初中经典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4319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1.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只要看两方面,一个是面对课堂的态度;一个是面对生命的态度。

 

2.所谓干货者,海林教授如此解释:“阅读教学,教师个人对文本的具体阅读过程、阅读结论,是阅读的干货。我阅读文本有自己的心得,我走到课堂里就有自信心,就有教学的欲望,因为我确信我有货给学生,而且是在学生没有看到货的地方挖掘出了货,是在学生自以为没有货的地方挖掘出了货。”——李海林《语文教学要有“干货”》

 

3.如果要读懂文本,可以问自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文中的那个主人公是我,我会如何?

 

4.人性是复杂的,我们要能够挖掘出“好人身上的坏东西,坏人身上的好东西”,“善良背后的罪恶”和“罪恶背后的善良”。

 

5.站在泥土之中,用在现实人生中被磨练得一双充满悲悯的眼睛看着这世间的一切。

 

6.文本的奥妙其实就是生活的奥妙,一旦文字和生活有了落差,我们就应该提高自己的警觉性。

 

7.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在独立的状态下感知理解不了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学生不会的”,我们把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感知理解不了的内容称为学生阅读的“初感”,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要教学生超越自己的“初感”,(李海林语)

 

8.孙绍振说:“在语文课上重复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候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9.如何提高自己的解读水平,积累属于自己的干货?大量阅读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不二法门。首先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让我们的阅读素养远在优秀学生之上;其次是大量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献,了解前人对文本的解读成果。

 

10.《孔乙己》一语立骨可以选择“笑”字立骨,谁(文中人物)笑谁,作者笑谁,我(读者)笑谁。

 


11.鲁迅在《狗·猫·鼠》中提到:“凡捕食鼠雀,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又放走,只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12.关注知识分子的谋生能力是鲁迅作品的重要内容。《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子君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被涓生抛弃后,只能屈辱地回到自己已经背叛了的封建家庭。鲁迅在《伤逝》中写道“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在为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学生讲演《娜拉走后怎样》时,反复强调:“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有钱。梦是好的;钱是要紧的······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能够买到的,但是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13.品味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大致有两条原则:一、以品味文中的反复为切入点解读文本,往往能走进文本深处。二、既要在文本的语境中细细品味,又要在文本的整体语境中深入品味。

 

14.“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夜间,人们容易褪去身份等现实的外衣,展现真实的内心。但是,“我”再次放弃了打破隔膜的努力,只和闰土谈些闲话。我是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帮助闰土摆脱封建等级观念是我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但是我在封建等级观念面前,无所作为。无所作为的我不仅毁掉了闰土的精神绿洲,也使自己陷入了精神的孤独——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15.《最后一课》可以用“可怜”一语立骨,韩麦尔的可怜表现在三方面:亡国之痛、生存压力、告别之痛。

 

16.“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爬到屋顶了。”《世说新语》里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韩麦尔的学生都如长高的胡桃树、爬到屋顶的紫藤一样长大了,以小弗郎士为代表的学生的成长在最后一课上发上了质的飞跃——终于爱学习了,爱祖国了。胡桃树长高了,紫藤到屋顶了,孩子们长大了,韩麦尔也老了。如今,苍老的韩麦尔必须与这一切诀别,这是怎样的难舍难分——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17.院子里、教室里的一切都如爬到屋顶的紫藤一样,深深地粘在、贴在、烙印在韩麦尔的心中,他能把他们装在眼睛里带走么?不能。他很快就要和这一切永别了。悲伤就如同那牢牢贴在屋子上的紫藤一样牢牢地抓住了他的心。

 

18.我们人类有这样一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越是不想让朋友离开,口头越是说:“你走吧!”《红楼梦》里林黛玉对贾宝玉说:“你可以走了。”贾宝玉心领神会,再给林妹妹说几个笑话,而后再走。最后一课结束了,韩麦尔悲痛到了极点,越是难以和学生割舍,越是渴望他们多陪自己一会儿,韩麦尔越是不由自主地说出:“你们走吧”。这句“你们走吧”或许就是在暗示他的学生和听课的镇上的人再多陪他一会儿。多么可怜的人啊!

 

19.朱光潜在《诗论》中这样写道:“凡艺术的表现(连同诗在内),都是象征,凡艺术的象征都不是代替或者翻译而是暗示,凡是艺术的暗示都以有限寓无限。”

 

20.《喂出来》一课里,“学者”全文着墨最多,众所周知,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西方哲人说,知识分子要为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灾难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科技上我们已经能够把人类送上月球,可是我们却在地球上陷入深渊。”

 


21.在解读暗示和象征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驱遣想象,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艺术的无限。叶圣陶认为,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想象:“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箱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能欣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欣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的一部分反倒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22.《变色龙》以“变色龙”立骨,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围观者都是变色龙。

 

23.川端康成是一个孤儿,对父母之心的渴望是他一生的情结,一想到“父母之心”,他就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24.孙绍振先生在《为什么猪八戒的形象比沙僧生动——拉开人物感知、动机和行为的距离》一文指出,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感染力越强;人物心理的距离越小,其感染力越弱。猪八戒之所有有艺术生命,就是因为他的感知和情感既不同于孙悟空,也不同于唐僧。面对贫穷的于勒,菲利普的心理世界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儿子若瑟夫,也不同于他的妻子,这样,菲利普这个人物才有了独特的个性,才有了更强的艺术生命。

 

25.中国文化强调人对环境的适应,所谓“顺其自然”,老子有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混同自己于尘垢之中;这就是高深微妙的玄同。

 

26.《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与语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道也,束于教也。”

 

27.《丑小鸭》告诉我们,你面对的世界越广阔,你的生命境界才会越高远。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安徒生让丑小鸭出生在夏天,流浪在冬天,蜕变在新春。这正是在象征生命的历程。

 

28.安徒生在给朋友的信中写过这样的话:“我用我一切的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写一个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听,因此我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这样的创作思想使安徒生童话不仅具有一般童话的共性:”好玩“,而且还要有自己的个性:”深刻“,安徒生的童话也是写给成年人看的。

 

29.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对比是文学作品最常见的艺术手法。

 

30.过于在乎他人的目光,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评价上,现代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称为”非理性认知“。正是非理性认知是《台阶》中的父亲在没有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便迷惘于自己的人生追求——这人怎么了。

 


31.《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所言:”世间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便名为《好了歌》“课文《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喜极而泣时的一句”噫!好了!我中了!“在不经意间成了范进的“好了歌”。

 

32.《隋书·地理志》云:“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岀燕赵。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赞美他们: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

 

33.从某个角度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侠义精神和贵族精神渐渐没落的历史。

 

34.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35.情到深处不讲理。文学语言要求主观,语言越主观,往往表明抒情主人公越动情。比如“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的鸭蛋》)

 

36.爱让智商变低,汪老爱得过头了,连自相矛盾都不顾了,汪老爱家乡鸭蛋爱得不可救药。比如“小时候读囊萤映雪的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找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37.丰子恺说:“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犹如一块洋钱,在我看来立刻想起这是有效用的一块钱,是谁所有的,与我有何关系等等;而在他看来,只见一块深圆闪白浮雕,何等美丽!”

 

38.朱光潜先生在《诗的严肃与幽默》一文中写到:“而在伟大的诗篇中,悲中往往有喜,喜中也往往有悲,正如典型的如来面孔,你说不出那里是悲悯和喜悦。”弘一法师在临终前用“悲欣交集”道尽了人生的感慨,宋学孟的《柳叶儿》展示给世人的有何尝不是如此。

 

39.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把文学创作比作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奖赏》中表达了和海明威基本一致的观点——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慢慢走,欣赏啊!”

 

40.《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实施建议:“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1.小说可以用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但是主要用来让读者进行审美的。

 

42.小说教学如何回归感性与审美呢?王菘舟老师说:“从生活到语言、从生命到语言,这是一个命名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还原呢?就是回到过去,从语言回到生活、从语言回到生命,这就是还原。感性教学,感性学习或者说是语文之道,他的全部奥妙就在还原二字之上。作为生命、生命符号的语言,你在学习它、掌握它、顺应它、同化它的过程中,始终伴着一个还原的过程。你的还原越真切,越生动,越细致,越深入,那么,你的语文学习就越能进入积极的状态。王菘舟老师说:“所谓还原,就是把词语转换为生活的某个形象,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情节等等。”

 

43.契诃夫认为,在小说创作中,留有余地比说过头好。

 

44.,简约是智慧的灵魂。如何实现简约呢?如何实现简约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全在于老师“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45.南帆先生曾说,细读文本就是沉入词语,细读文本就是不放过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字,乃至于一个标点符号。一言以蔽之,细读文本就是咂摸词句。《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咂摸”: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钱先生闭上了眼,详细咂摸瑞轩的话的滋味。”

 

 

长按二维码关注“最美的风景在清澜”微信公众号,让我们在挚爱的语文路上风雨兼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