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阅读是教育的核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


以下两篇文章是有关阅读,值得深思。
       阅读可以从一出生就开始,愿你我和孩子成为一个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方式的人,永远对这世界未知的部分保持好奇、保持热情。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复杂的计算机手册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

吉姆•崔利斯


在我的《夏洛的网》这本书中,夹着一张短笺与一张小男孩在蛋糕旁的照片。这是宾夕法尼亚州克莱纳一位名叫凯莉•柯林的家长寄给我的。


“亲爱的崔利斯先生,上个月我在宾州黎巴嫩谷学院听了您的演讲。我刚为3岁的儿子德瑞克读完《夏洛的网》。我们认为应该与您分享一下我们的‘故事蛋糕’。我忘了告诉您,我给儿子读完这本书时,小家伙说:‘妈妈,再读一遍!’猜猜看我们正在做什么?猜对了———我们正在读第二遍。”


细问后,我得知德瑞克的妈妈并不是到孩子3岁时才开始读书给他听的。从德瑞克出生第一天起,他的妈妈就每天给他读一个故事———经常还不止一个。起初她从图书馆抱回一摞一摞的书,后来又提回一袋一袋的书。到小家伙3岁时,他已经准备好要听第一本小说了。4岁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已经开始学着自己阅读了。


现在我们回到德瑞克上幼儿园的那一天,他第一次坐在课桌旁。想想这个小家伙已经听了十几本小说、上千本绘本,再加上他自己读过的书,以及他从这些读物中学到的上万个单词;然后,我要你想想坐在德瑞克身旁的小朋友,如果他们是典型的在美国幼儿园里长大的孩子,那么他们没听过大人念小说,过去5年里最多只听过几本破旧的绘本。



哪个孩子有较丰富的词汇,能较好地理解老师的话呢?哪个孩子在课堂上能够较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呢?柯林太太将孩子送到教室门口时,孩子已经准备好了,而且具有学习的意愿。凯莉•柯林所需要的———所有人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张免费的图书馆借书证,以及愿意为孩子的将来付出时间与心血的决心。这项投资一天只要花15分钟,任何投资的回报都比不上投资在阅读上所得到的回报。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德瑞克,但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像德瑞克一样的机会。大量研究证实,给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每天朗读15分钟是美国教育的秘诀。


如果给孩子朗读的做法能够更为普及,那么国家所面临的学校与社会问题将随之减少。世界愈来愈复杂,但学生的阅读水平却跟不上变化。


这本书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诚如一句教育格言所说:“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


事实是,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更早学习阅读,有些孩子阅读能力较强,这就是差异所在。有些家长认为早些开始学习比较好,他们让18个月的小娃娃对着识字卡片哇哇大叫。我对此的回答是:早未必好。晚餐时提早1小时到的客人,会比准时到达的客人更好吗?当然不是!


然而,我关心的是那些没必要晚到的孩子,他们得在一本书上痛苦奋斗多年。他们不只错过学校学习内容的绝大部分,而且一直很难与书本建立联系,这种与书疏离的状况将伴随其一生。


作为一名家长,你是如何成为此书的作者的?


我主要是从家长的视角来撰写这本书的———这也正是我撰写此书的初衷。但是后来,我有一半的时间与老师们一起工作———当家长没有尽到责任时,就要由老师来承担重大责任。如今有50多所大学院校把本书作为教育类课程的教科书。


因此,我在书中一些必要的地方加入了注释,也许老师们在研究或教学中可以用到。另外,有些家长与老师经常问到一些有关朗读的问题,因此我在每一章中都安排了问句式的标题。比如说:作为一名家长,你是如何成为此书的作者的?  


这得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当时我是两个孩子的年轻爸爸,每天晚上,我为我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读书。那时我一点也没意识到这对孩子的认知与情绪发展大有帮助,更没意识到这对孩子的词汇量、注意力和对书的兴趣影响深远。


我给孩子读书只有一个原因———我爸爸给我读书。由于我爸爸给我读书,因此当我做爸爸时,我本能地认为自己应该继承这个传统。




后来,只要我到班级里去演讲,就要在最后留出一些时间来讨论图书。一开始我会问学生们:“你们最近在读什么书?最近有谁读了什么好书?”


在随后的几年中,令我沮丧的是,我发现学生们读的书都不多,不论是补习班还是尖子班。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也没有什么差别。但我也逐渐发现,在一些个别的教室里,孩子们在阅读———大量地阅读。


我对此迷惑不解,为什么这些孩子如此热衷于阅读,而走廊对面的班级却完全不阅读?相同的校长、相同的年级、相同的教科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进一步探究后,我发现差异就在于站在教室前面的那个人———老师。几乎在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或许老师也与阅读风气有关──不仅是我对自己儿女所做的亲子阅读。于是我到当地教育学院的图书馆寻找答案。


我发现,研究结果显示,给孩子朗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但我同时发现,关于这项研究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应该读到这项研究结果的人没有读到它。老师、教学主任、校长甚至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随即我又发现,许多学校甚至禁止老师读书给学生听,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浪费教学时间,会让学生变得懒惰。我还发现,一般家长、老师根本不懂什么是优秀的儿童读物。当我极力建议报社同事(他们大多大学毕业)给孩子读书时,我得到的回答是:“噢!我试过了,但那些书太无聊了!大人与小孩都打呵欠犯困。”


在影像时代,阅读仍然重要吗?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复杂的计算机手册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


你甚至可以说:阅读是今日美国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要素。以下是支持这个论点的定律,听起来很简单,虽不能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但验证起来通常都是正确的: 


1. 你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

2. 你知道得越多,你越聪明。

3. 你越聪明,在校学习的时间越长。

4. 你在校时间越长,获得的文凭越多,受雇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你一辈子赚的钱就越多。

5. 你的文凭越多,你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越高。

6. 你的文凭越多,你的寿命越长。 


反之,以下定律也成立:


1. 你读得越少,知道得越少。

2. 你知道得越少,越早辍学。

3. 你越早辍学,越早变穷,而且穷得越久。

4. 你越早辍学,入狱的几率越大。


这些定律的基础牢固地建立在:贫穷与文盲是相关的———贫穷与文盲会滋生绝望,导致犯罪。


82%的受刑人员都是辍学的学生。

低识字率阶层中的受刑人员,是一般人中受刑人员的两倍。

60%的受刑人员是文盲。

63%的受刑人员是累犯。




为什么这些学生会辍学离校呢?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这影响到成绩单。改变毕业率,就改变了入狱人数,也就改变了整个国家的风气。一个国家的高中毕业率愈高,入狱人口就愈少。


因此,由常识可知,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毁灭我们之前先歼灭它们。一个阅读不够的国家见识不多;见识不多的国家,人民在家庭、商店、陪审团与投票所都会作出糟糕的抉择,而这些抉择最终会影响整个国家———无论是文盲与非文盲都会深受影响。


因此,大家所面临的任务是,让下一代的孩子深信,随身带书比带枪收获更多。



02


资深教师徐莉: 阅读可以从一出生就开始


2008年初,应刘良华老师之邀,回顾整理了女儿小意的阅读史,题为《阅读可以从一出生开始》,那时小意还不到5岁,在读幼儿园。文末我特别注明了写作时间,心里想着这样的回顾和整理只是开始,这件事值得持续做下去。而实际的情形是,随着年龄增长,小意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读过的书越来越驳杂,回顾整理变得日益艰难,拖延到今天,小意行将小学毕业的时候咬牙落笔,很多细节都漫漶不显,只能捡拾一二碎片记取。


1

睡前仪式


从出生开始的睡前阅读最初是为了形成一种生活习惯,用行动告诉女儿小意,读完书就该关灯睡觉了。


后来,每天的睡前30分钟阅读成为我们有限的亲子交流时光中重要的一部分——随性聊聊阅读感受,提出疑问和简单解答,铺张开来说说有关无关的生活中的人和事。


即使在旅行中,小意和我也是不嫌麻烦地各自带上正读和想读的书,读几页书再睡。没有强迫,那种安顿好身心的放松和愉快是有阅读习惯的人所熟悉的。


2014年暑假,我们行走美国东西海岸,近二十天紧张的旅程,随身带着四季的换洗衣物,死沉死沉的,小意还坚持背去了《蓝色海豚岛》和《呼兰河传》,关于原住民,关于故乡,与整个行程中我们不断聊到的美国印第安人的过去与现状可谓遥相呼应,细想颇有意味。


回来晨昏颠倒,她边倒时差边读《我们台湾这些年》,了解台湾人眼中的台湾,立意为9月的台湾访学做准备。除了纸质的书,小意每次出行还会带着电子书,里面载有各国童话、民间故事。童话和民间故事是小意整个小学阶段持续最久的阅读专题,一读再读。


在小意能独立阅读之后,我给她读书越来越少,当然知道为孩子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实在是工作太累,安顿自己疲惫身心需要很多时空。这也是我的教子原则——不要满腹牢骚,带着厌烦的情绪与孩子相处,累了就找个替代方式,彼此舒服为上。


作为替代,起初我给小意买了一个外放的MP3,类似我小时候的半导体收音机,下载语音书让她睡前听书。她也非常喜欢,除了睡前偶尔听一听,洗澡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上学或放学路上也会偶尔听一听。《华夏神话》、《三十六计》和《话说中国》是小意喜欢的语音书,而历史类的阅读正是小意所欠缺,恰好在听书中补足。


研究发现,父母读书比孩子自己听机械声音要好,也纠结过,权衡利弊,我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想读的时候就不勉强。因为小意喜欢的是那种促膝读书的亲昵、温暖氛围,我读什么她都挺开心,于是我有心读些她不会主动选择的、生活中也很少接触的内容,比如连续读完故事、圣经故事和古兰经故事。


小意问:“为什么都有与大洪水有关的故事?”我连夸她善于寻找关联,给她简要介绍三大宗教及其起源,其间小意不断追问各种“为什么”,也常打断我反复强调:“除了圣诞老人其他我都不信。”不说服,散碎地说到哪里是哪里。


2015年1月,寒假开始的第一晚,我大方地对正在睡前阅读的小意说:“今天可以晚睡,明天可以赖床,睡前给你读书。”小意头都不抬斩钉截铁地说:“不用,我自己看。”


这是小意第一次拒绝我为她读书。以前给父母们做阅读指导,有妈妈苦恼地问:“睡前给孩子读书得读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我引经据典告诉:“12岁左右,青春期到来,孩子会主动放开父母的手,与我们渐行渐远。”那晚我怔了半晌,猛然意识到小意快12岁了。

2

自由自主阅读


在做阅读推广的时候,我经常被问到两个问题:其一,孩子就爱看漫画,不读文字量大的书,这样也自由自主吗?其二,读书不求甚解,读完一问三不知,这样有用吗?


我会用研究结果说服大家——一直酷爱看漫画的孩子也比看电视学会的词汇要丰富。一直酷爱看漫画的孩子,慢慢也会爱看别的书。自由自主阅读的效果时间越长越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自由自主阅读的孩子们在词语积累、语法掌握、语义语境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上,并不比控制组的孩子差。


没有数据显示这样“散漫”地读,会比传统的盯着问、读后立即考查或者用各种方式积累的方法学得少、能力差,至少是同等水平,部分小组测评中表现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显得更高,而在阅读兴趣的提高上,自由自主阅读有巨大优势。


我自己的阅读史就是非常自由自主的,孩提时父母的批评质疑只是让一部分阅读转入地下罢了,爱读什么就读什么让我保持了阅读兴趣和习惯,可轮到自己做父母时,真正做到让孩子自由自主阅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多时候是并不确定的在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之间反复,求取平衡。稍加干预便担心折损她的阅读兴趣,任她随波逐流又担心过于通俗流行的阅读导致她惨被洗脑且无可逆转。


还记得幼儿园中班时,小意因伙伴带动,让我买《虹猫蓝兔七剑传》读给她听,虽然我顺着她的意思买了书,但心里却是反对的,并消极地对待了让我读给她听的要求。一路走来,但凡看着孩子像苍蝇围着坨臭狗屎似的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因恶心而导致的烦躁很容易爆发,忍不住指手画脚、絮絮叨叨,各种处心积虑地质疑、批评孩子的选择,再怎么委婉隐蔽也都是试图干预的居心。


低、中年段,小意以绘本阅读为主,作为购书狂人,那几年我在当当的购书款是年均8000元左右,凡新出绘本就立即买回家,除了我挑来读给她听的,其余爱看不看。


现在家里有一个绘本专柜,门类齐全,是小型绘本馆的藏书量。《你很快会长高的》、《鼠小弟和鼠小妹》系列、李奥尼的全部作品、《快乐鸟的许诺》、《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花婆婆》、《云朵面包》、《小蝙蝠德林》、《图书馆狮子》、《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蚯蚓的日记》、《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彩虹色的花》、《爷爷一定有办法》、《大脚丫跳芭蕾》……这些绘本带给我们很多美好时光。


到了高年级,为了让她阅读更多的英文原版绘本,更加自主自由地选书,我申请了绘本馆的年订,由她自己在网上选书,有专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一天,她借回台版的《绯红树》,让我惊艳不已,立即将之纳入我最喜欢的绘本序列中,她却表示看不大懂。我笑评——你最大的幸福就是过得太幸福,你最大的不幸就是过得太幸福。从没有陷入伤痛、沮丧、虚无、自我怀疑的人们,绯红树只能隐蔽在一片葳蕤中不能觉知。


10岁之前,在阅读内容上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分歧,我读给她听或者她自己读,都是有趣的、优美的、善良的。因为我偏好博物学,常常带着她去观鸟、辨认身边植物,小意一不小心就成了同学眼中的花鸟鱼虫专家,她对《昆虫记》兴趣不大,更偏爱《山居鸟日记》。


我则喜欢石井象二郎的《我的科学研究》,日本作家特有的小心思小趣味,还有《追逐阳光之岛》、《万物有灵且美》、《所罗门王的指环》、梅特林克的《蜜蜂的生活》、《眷恋昆虫》。读到有趣的地方,就分享给她。她从《最脏最脏的科学书》开始,横扫与身体有关的科普类读物,在饭桌上淡定地向我和田同学发问:“你们俩有痔疮吗?你们俩一上厕所就看报纸看书,没半个小时出不来,一定有痔疮。”孩子她爸差点没被当场噎死。


随着年龄增长,她旁逸斜出越来越多,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分歧自然越来越大。像《幻想数学大战》、《查理九世》这类在我看来简直一无是处,但是她喜欢,巴巴地求我买而不得,和小伙伴们互相借阅,一本不落地追着看。到了五年级,全班一起迷上玄幻,天天惦记着唐家三少有没有更新《斗罗大陆》。沉迷杨红樱为代表的校园儿童小说,罔顾我“读一百本等于一本”的评价,她一面回应“真的很好看”,一面把书城整面墙的作品悉数读完,然后说:“嗯,我看够了,确实是一百本等于一本。”


为了这些在我看来乏善可陈的书,她在书城里一站几个小时,废寝忘食,这些书的语言风格就是小意和她的伙伴们私下秘密写作的表述方式,是他们最喜欢阅读也是他们最愿意模仿的对象。而我除了开车送她去书城,只能默默叹息,一再对自己说,你也是读武侠出身的,不要鄙视轻贱通俗的流行的文字。


小意在书城的阅读是从翻阅各种笑话集锦开始的,整个小学阶段她都特别偏好阅读各种轻佻搞笑的东西,比如嘻哈农场系列,一群动物无厘头地搞怪,小意每次读都嘎嘎大笑,弄得我莫名其妙。


《幽默大师》每期必看,拿到新出的《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就激动万分,和我们当年一样,直奔笑话漫画那两码,边看边笑得满地打滚。爱看笑话的后遗症是爱时时刻刻拉人分享,她乐于给所有的人讲笑话,不分场合,不惜强人所难。以至于我和先生一听到“给你们讲个笑话吧”,就相顾无言加苦笑。


鸡汤系列也是小意所好,《小故事大智慧》、《时文选粹》之类都是当年我编写教材时买的参考资料,她不断翻找出来反复地读,我总是趁着整理书柜把它们反复发配到书橱更边缘的地带。


其实,当年应总编要求还买了不少周国平、刘墉、毕淑敏和余秋雨,因为藏得深,没有被她找出来。我有时也悄悄劝自己,投其所好拿出来吧,如果她不能超越鸡汤期,干脆让她喝到发腻直至免疫。可我还是做不到,只把高考阅读选文者偏爱的刘亮程、王开岭的书推荐给她,小意懒散地翻翻,说句“还行吧”,就扔一边去了。


王尚文等主编的《新语文读本》,方卫平编选的《最佳儿童文学读本》、严凌君主编的《青春读书课》、安房直子的系列、西顿和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我比较喜欢,看到小意也非常喜欢地拿来一读再读,特别欣慰,拉着她赞叹半天。


“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彩乌鸦”系列等儿童小说我都很喜欢,一天一本的速度读了个遍,书柜中也是乌泱泱地一排又一排,但小意只挑了其中寥寥数本来读,大多还是寒、暑假老师指定要求阅读的。


二年级的时候,她在学校课堂上看了半部《夏洛的网》,回来花了几天功夫读完了第一本儿童小说《夏洛的网》。我永远记得她半倚在贵妃椅上哽噎沉静的样子,一生中总要有被一本书深深打动的经历,我只是意外竟出现得这么早。现在的她把感动落泪看做非常难为情的事情,有力地向我宣称:“我才不会轻易流泪!”


一套《儿童的文学世界》在女儿的书柜里已经呆了差不多4年了,购买之初我大致翻过,女儿则是直接无视它们。直到三四年后,她突然开始一本本仔细翻看,进而因此在书柜里寻找那些买来后一直沉睡的书籍,重新阅读已经阅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甚至开列书单要求购入新书。对照这类索引书,她目的性很强地在书城里挑书,每次找到都像中奖一样喜不自胜。


记得某天她找出同一本书两个不同版本,惊奇地指给我看,然后选择其中一本埋头读起来。我则简单说了说版本差别,数了数几家颇有口碑的出版社,列举几个我喜爱的译者、作者。小意说,《猫头鹰王国》的译者和《哈利·波特》的译者就是同一个人,我激动了,赶紧附和:“是啊是啊,他的译笔很好,译者和作者一样,当你读出他的好,以后看到他的名字就要买来看,信誉品质保证啊。”


10岁之后,小意只接受我极少量的推荐,比如她忙着写自己第一本诗集那会儿,就主动让我推荐各种诗集。迷恋烘焙那会儿,接受了我推荐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看我忙着准备专栏,她抽去《死亡的脸:外科医生手记》,迷得不肯按时关灯睡觉。雄心壮志要去读最难读的书,选的竟是《改变心理学的40个实验》。


有时我也会被小意带动而态度有所转变。比如小意曾非常喜欢“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我颇不以为然,拿一干经典胡乱篡编,这样也可以?后来真是被小意持续的热爱所影响,爱屋及乌。好吧好吧,且作文学艺术作品简易导读罢。


发展到后来,我会主动给我班上的孩子们看卡梅拉系列动画短片,休闲娱乐加普及点儿人文知识,其中有一集《天下第一猪》介绍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


3

一流的班级图书馆


我和小意在同一所学校,一同上学放学,我喜欢入得门来在各自的流水线上各自忙碌,我工作,她学习,只做好一个单纯的角色——妈妈。当得知她的班主任老师计划怀孕生产,为了方便及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申请执教他们班。在班主任安排暂时无着的日子里,和家长们讨论解决一些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在班上缺乏老师值守的时候,悄悄顶上,维持班级的稳定和秩序。我打算待到一切安定之后离开,但离开之前,我主动请缨,发起建设一座一流的班级图书馆,保持运转到孩子们小学毕业。


除了时间、力气,这个项目还需要费用。之前我曾散碎地个人出资为班上添了一个大书架,购置“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和整套“小牛顿科学馆”放在班上供孩子们自由自主阅读。


但随着孩子们年龄增长,需要提供更为丰富驳杂的书籍,让孩子们随手能拿到好书,仅凭一人之力的大量投入金钱,会给班主任老师和部分家长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带来微妙的变化,影响家长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经过仔细规划,我和班主任老师筹办了专题的家长会,详细介绍方案,发放问卷征求意见和建议,统计分析并反馈信息,将之作为一个项目运行起来。


项目运作之前和之中我反复强调,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长知识,其情感交流、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作用应得到足够重视。选择这个项目,初衷绝不仅仅在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上,同时兼有改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目标和追求。


针对孩子们在校时间长,传统学校统一的学习步调导致效率低下等问题,明确当孩子们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立即获得自由自主阅读时间——不经过老师允许在教室里走动,去书架拿书、换书。我尽力与学校协商,允许我引导同学们自由自主选择午休方式,允许孩子们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午睡或自由自主阅读。


事实证明,只要给孩子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把更多的好书放到孩子面前,没有孩子不热爱阅读。允许孩子们在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后,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自由地在教室里走动着拿书、还书,不仅不会影响课堂秩序,干扰教育教学活动,还能改变原来教师控制、强制过多造成的学生学习倦怠,缺乏内在动力的问题。


很多父母和我一样,为孩子爱读通俗、流行读物而烦恼。我坦率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得,说服他们和我一起努力克制自己的控制欲,不过度地把自己的兴趣偏好强加给孩子。


我通过大量观察和分享告诉家长们,班上同学的阅读水平确实参差不齐,有五六位同学的目标是提高阅读兴趣,多数同学处于从儿童文学、自然科学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第二语言的阅读起步阶段,极个别同学已经读到历史类,达到甚至超过初一、二学生的平均水平,很厉害了。


阅读分级在国外非常普遍,对这类知识我们的父母所知甚少,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强求孩子们超前阅读最难的书——名著经典,不盲目追求阅读的难度和数量,不要太过急切地用艰深的阅读打击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


好的班级图书馆是必须的,项目运行快三年了,非常庆幸三年来便宜的书价、网络购书获得的极低折扣、阅读推广人的不断分享,让每学期人均50元的项目资金换得了许多极佳的阅读体验。班级是孩子们共同生活学习的地方,因为同伴带动,孩子们会对一些原本不喜欢的书突然青睐有加。作为项目发起人,我会有意识的让书的门类更丰富,适应不同阅读能力的孩子的阅读水平。


同时,项目丰富了教师和父母对孩子们的认识与理解,帮助老师、父母、孩子重建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关系,使师生、亲子之间的关系由单向管制逐步过渡到双向协商,从而通过改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社会性发展。


先生曾与我玩笑:“你爱读书,我爱打麻将,你觉得读书就比打麻将高尚吗?”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作为兴趣爱好来说,爱读书和爱打麻将没有不同,我们各自都从中获得了许多愉快的体验。也是从这里我一再提醒自己,作为生活方式,作为兴趣爱好的阅读与单纯获取知识、技能的功利性阅读的不同。


我期待小意成为一个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方式的人,永远对这世界未知的部分保持好奇、保持热情。


如果

热爱语文,

热爱阅读,

热爱写作,

热爱生活,

请关注我们!


如果你有优秀的文章或论文,

可以优先发表在《丽江教育》。           


投稿邮箱: 1035406839@q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