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原版毁三观?其实我们不懂孩子的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小时候读过的奇妙的童话故事,曾经带给我们许多安慰。然而,这些年很流行一个“童话原版毁童年”的说法。有些人宣称,童话故事的情节三观不正,其中值得批判的地方太多,例如:

《豌豆上的公主》里的真正的公主,除了皮肤娇嫩之外,她一无是处,又作又虚荣,一出场就被大雨淋成落汤鸡,比谁都狼狈。凭什么最后是她成功嫁给王子?

再比如《白雪公主》里的公主,顶着傻白甜的绿茶人设,不顾小矮人的劝告,一次次被王后反复陷害,不断给周围人带来麻烦,简直蠢爆了!到了最后,她还借着王子的手将继母折磨致死,居心叵测。除了长得好看和“善良无辜”的人设,她凭什么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实,以成年人已经定型的价值观去衡量一部写给儿童看的作品,是毫无意义的。成年人和孩子具备完全不同的心理需求。在成年人看来的“三观不正”,对孩子而言,却有效解决了他们潜意识里的焦虑,扫清了他们的“身份危机”和对未来的恐惧。

下面用三个著名的童话故事作为例子,为大家细细解析童话故事对孩子的意义。

 

1. 《豌豆上的公主》:成为自己是最大魅力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王子立誓要找到一位真正的公主成亲。他走遍了世界好多国家,遇到了不少称自己为公主的姑娘,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

有一天夜晚,一位淋成落汤鸡的姑娘敲开了王子城堡的大门。她站在雨中,雨水从她的发梢滴落下来,漏进她的鞋后跟,又从鞋脚尖流出来。虽然外表狼狈不堪,但这位姑娘坚持说自己是真正的公主。王子的母亲为了考验她,在二十层床垫子和二十层鸭绒被下面悄悄放上了一粒豌豆。第二天早晨,她问公主昨晚睡得好不好。公主大声抱怨:

“可怕极了!我的床上不知道有什么东西,硌得我全身青一块儿紫一块儿的,整夜都睡不着。我可从来没在这么糟糕的床上睡过觉!”

这时,大家马上明白了她是真正的公主——除了娇生惯养的公主之外,谁还会有那么娇嫩的肌肤呢?于是他们为两人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公主王子幸福的生活下去,直到永远。

 

尽管大多数成年人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公主傲慢的挑三拣四,对收留她的好心人是多么没礼貌啊),但这个故事确实解决了孩子们心中的“身份危机”和“成长焦虑”,而且颇具趣味性。

在读童话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容易将自身代入故事的主角身上。真正的公主没有消极的等待拯救,而是主动经受住了磨难(被大雨淋湿)和考验(辨别出了床褥下的豌豆),打败了冒牌公主,证明了自身的身份,最终获得了幸福。

 “真正的公主被忽视,冒牌假公主取而代之”的情节,在许多作品中都有出现,例如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

这类故事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精准的直击了孩子们的“痛点”——他们害怕被同龄人所取代,失掉自身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在过往的岁月中,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和新出生的弟妹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更是如此。

《豌豆上的公主》里的女主人公,尽管傲慢无礼,但却十分勇敢。为了捍卫自己的正牌身份,她冒着雨长途跋涉到了王子的城堡,声明自己是位真正的公主。然后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考验(睡在塞了豌豆的褥子上),并以此证明了自己。这样的情节一直为孩子们所喜爱,它安慰孩子们,成为自己是最大的魅力。只要你还是你,无论陷入再糟糕的情境,都能够通过测试,刷掉“冒牌货”,让人一眼就看到你的光芒。

另外,“王子想找真正的公主,却一直遇到真假不明的公主”的情节,一方面代表着古老的贵族阶层对于纯正血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影射了孩子们对于成长的困惑。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结婚”是一个人独立成熟的标志。王子忧心着自己能否娶到血统纯正的真正公主(孩子们对类似的成长的烦恼深有体会),暗示了一个孩子要长大成人是不容易的。然而,经过了不少艰难和波折,最后王子终于如愿以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结局无疑鼓舞了孩子们,说明只要足够努力,不放弃希望,孩子们的梦想必将实现。

 

2. 《白雪公主》: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

在原版的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的结局是这样的:

已经死去的白雪公主最后被王子带走,吐出了毒苹果而复活,嫁给了拯救她的王子。王子娶亲后当上了邻国的国王,白雪公主成了王后。新上任的国王吩咐随从,将白雪坏心眼的后母抓来,给她套上“烧红的烙铁做成的鞋子”,冷酷的下令:

“把她扔到森林深处,让她不停的跳舞,被滚烫的火鞋折磨着一直到死。”

这个颇为血腥的结局一直为人所诟病,更有许多人说这个故事不适合给孩子们看,因此修改了结局。新版结局里,后母看到白雪公主的幸福生活,嫉妒让她变得更丑了,她照了照镜子,尖叫一声逃进了森林,再也没有回来。

然而,孩子们更喜欢的,反而是之前那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版本。在我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刻意略去了最后后母的结局,孩子们还会反复追问:

“老师,你忘记了讲坏心眼的继母了,她和她的铁鞋呢?”

这说明,孩子需要善恶分明的童话来实现自己内心的公平正义。好人的结局愈是幸福,坏人的结局愈是凄惨,孩子们就会感觉愈是安全。他们会觉得:

“看,作为一个好孩子,我是受到神明保护的。”

“即使现在事情不大顺利,后面也会慢慢好起来,作恶的人会受到惩罚,我会像故事里的白雪公主那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3. 《杰克和魔豆》:野蛮生长的力量感

《杰克和魔豆》里的杰克,按现在的标准看来,简直三观不正。他不仅无理的偷盗巨人的宝物,甚至还砍倒天空中的豆荚,导致追赶他的巨人失足摔死,而他则享尽巨人财宝带来的荣华富贵……这样的熊孩子,怎么能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童话主人公呢,又怎能担当孩子们的道德楷模呢?

批判童话故事的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

人的成长本身,就是无序、野蛮、混乱的。有时候,甚至是有一点残酷的。

孩子所向往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忍,而是隐喻性的残忍。他们并不是真的感兴趣于“杀死敌对的对象”,而是用故事的形式来释放内心的攻击性。

许多研究童话的学者都提出,杰克洒在窗下的种子在一夜之间迅速生长,变成冲入云霄的魔豆茎,这个意向隐喻着少年/少女的性成熟。孩子在成长中,惊喜的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力量感。

就像故事中的杰克一样,孩子们不断的沿着“豆茎”向上攀爬,进入一个全新的“巨人的城堡”,意味着孩子长大成人,进入成年人主导的社会,完成了自身的独立,在必要的社会竞争中胜出。

这么一来,“杰克用计谋打败了巨人”的意义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孩子需要这个故事,来证明他们自身的力量是能够和成年人相抗衡的。孩子不需要道德楷模的说教,他们需要的是能理解他们处境、化解内心焦虑的同伴,而他最好是个像杰克那样的比自己年长几岁的“领导者”。

 

最后,每个著名的童话故事,都是由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慢慢延续下来的,里面具备大量的能缓解人们潜意识里矛盾冲突的元素。

童话故事中,无论是王子公主、平民还是动物,他们都有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没有人一开始就是身心健全、道德完美的。孩子们也不需要一个完美的主人公,他们更喜欢那些能引发他们内心共鸣的角色,让他们实现“代入感”。这样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人格成熟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怎样讲故事,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有好处?

对“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感兴趣的您,可能会喜欢我的知乎LIVE作品:

《加拿大幼师教您怎样给孩子讲故事》

https://www.zhihu.com/lives/985177218166865920

北京时间2018630日下午13:00,我在live等你来。

 

=====童话般的分割线====================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儿童教师棉棉老师,国内语言学硕士,后留学加拿大幼儿教育专业,取得了加拿大幼儿教师执照和婴幼儿教师执照。目前我在温哥华的一所私立儿童早教学校工作,担任儿童阅读老师,同时也在攻读幼儿教育硕士学位。

 

过往我的五星好评live作品在这里:

《加拿大幼师,最想给国内父母的育儿建议》

https://www.zhihu.com/lives/955113669495881728

 

《幼教专业,如何低成本留学移民加拿大?》

https://www.zhihu.com/lives/962283934922600448

 

如果您喜欢我的作品,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和知乎专栏:

“爱丽丝与奇妙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