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人的童话故事,我们到底要不要讲给孩子听?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从前,有一个小红帽,然后她死了。


狼吃掉外婆后,躺在外婆的床上。小红帽说,外婆,你的牙齿好长啊。狼说,这样才容易吃掉你。说完,狼把小红帽吞进肚子里。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是《格林童话》中《小红帽》故事的原型,没有猎人,没有拯救。这是一篇最初在上流小姐之间流传甚广的道德训诫故事,其警示对象并非“小红帽”的同龄孩子,而是年轻女子,警告她们当心被狼人欺骗,守护好自己的贞操。


如果你知道这些美丽童话的原始版本,不知你是否还会感动如初。




你知道想要杀死白雪公主的并非是她的继母,而是亲生母亲;王子爱得发狂的并非那个在一吻之后醒来的公主,而是棺材里躺着的那个,他令仆人们抬着她的棺材,寸步不离;灰姑娘的两位姐姐削足适履,哄骗王子,被鸽子吃掉眼珠;美人鱼并非结尾于化作泡沫,而是在那之后,升入空中,变作“天空的女儿”。除了《美人鱼》依旧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其他故事的原版多少有些可怖,充斥变态和血腥。


按照弗罗伊德的假定,童话如梦及神话一般,是欲望受到压抑的表现。在他看来,童年时期对性的好奇、对阉割的恐惧、的欲望、伊狄帕斯恋母恨父情结等都深植于童话,因而一部童话也是一套集结象征隐喻的编码。


弗氏所言往往被当作成人过分解读之恶趣味的佐证。这种恶趣味何止限于童话名著,像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都没能逃过暗黑读者的灼灼目光——小姑娘千寻和她爸妈在搬家途中,穿过了一条隧道,而后进入了一个奇怪的世界。那个世界是鬼魂的世界,因为他们都在穿越隧道之前的那场车祸中死去。




在读物有限,阅读也并非日常的中古世纪,童话、民间故事确实需要承载诸多功能,有浓厚的道德指向和宗教意味。在今天,童话不过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并不仅限于孩子看的故事,而题材纷繁的小说、非虚构读物才逐渐成为成人的童话。


为什么自古流传的童话会演变成今天的版本,剔除了原有的残忍和缺憾?


笔者以为,一方面有赖于童话作家的妙手改编;另一方面,成年读者也想为孩子保留一片梦幻伊甸园,这就像是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影视作品,当播放到某些画面时,他们下意识地捂住孩子的眼睛。当然他们也乐意打着孩子的名义,将自己的某一部分小心地存放于童话里。


从漫长的历史维度来说,人类也需要从蛮荒的血腥中醒来,步入文明社会。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对森林感到恐惧。社会的日渐复杂,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真正的威胁来自于日常生活。古童话里的狼人、妖怪和树精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恐怖意义。因而,大灰狼这一形象毋宁说它是男性诱惑的影射,而非真的野兽。


那么现今的版本是否就是完美的,不容置疑的?


鲁迅先生批判古典文学的“大团圆”结尾,若放诸西方童话,但凡“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则都是不可取的,是“西方毒瘤”。


放眼流行文化,不论言情小说、小妞电影、肥皂剧,无不是灰姑娘童话的各式变形,一个平凡的女孩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收获真爱。当然流行文化的消费主力本身就是女性。可见童话的影响并不仅止于童年,它很可能是成人世界的最后一个爱情梦。




但是反过来,笔者作为女性,随着年岁与阅历的增长,也多少明白没有必要将女性的生命意义禁锢在童话的圆满里,不必要是依附于男性本体的“他者”,不必要是等待拯救的软弱娇娃,不必要将自己归入所谓的贤妻良妇的模版里。对于女性来说,早一点摆脱童话的心理哺乳,亦不失为一次真正的成长。


那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童话?


童话中,有人死去,坏人没有得到惩罚,坏人也并不都是坏人,好人也并不总是好人。


小红帽可能手指猎人家的方向,大灰狼也可能得了红色过敏症,见到红色就躲得远远的;,他们身无分文,于是王子与王妃的日常是海滩的人鱼表演,王子摆了个摊,在那里收取每位观光客的小费。


在某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必须做出选择,同时你开始明白“那不过就是一个童话”。仿佛成长的过程就是和童话一一告别的旅程。即使我们告别,曾经的那份感动依旧,而我们的信念在动摇彷徨之后将更为坚定。




有着四百年历史的莎剧在今天的剧场中,你能看到无数个版本,有一千个编排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为什么大灰狼就必须是坏蛋?为什么巫婆就一定要吃掉小孩?为什么狐狸就是虚伪狡猾的,兔子就是懦弱善良的?


你知道在《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中,大灰狼只是想向小猪借一杯糖,它只是打了个喷嚏,小猪的草房子就吹倒了;在法国,孩子们会管小红帽叫“圣诞老人”;在迪斯尼动画《公主与青蛙》中,公主在亲吻青蛙之后,王子非但没有出现,公主也变成了青蛙。


如果说童话让孩子无意识地获取对付邪恶的办法,并从中受益;获取信念的力量以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和烦恼,甚至些微地通过惩治恶人释放他们的焦虑。那么,颠覆经典的童话,则使他们警惕在成长为成人过程中的狭隘与偏见,始终葆有孩子般的乐观和宽容。




如果孩子能从经典童话的概念中跳脱出来,拥有自我思考和辨别的能力,很可能在他人生的路口,他就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敢于追求自己的人生。


相信每个孩子在阅读童话的时候,能有所感动,亦有所思考。祝愿每个孩子都有糖吃,祝愿每一个孩子在离开童话的日子,依然相信童话。


“坏童话”小书单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美]乔恩·谢斯卡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三只小猪》 [美]大卫·威斯纳 

希望出版社 2016年7月 


《大灰狼才应该小心》 [日]重森千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年8月


《勇敢的小孩一定有办法》 [法] 卡特琳·勒布朗 

新世界出版社  2012年8月


《好狐狸坏狐狸》 李望枝著  陈萍改编 孟铭绘 

青岛出版社 2016年5月


《我想吃一个小孩》 [法] 西尔维娜·多尼奥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2月


《巫婆的孩子》  [英]琼斯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0年12月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日]宫西达也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年


《第四只狐狸》 (丹)伯尔徳,波尔森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4月




《大灰狼才应该小心》



《好狐狸坏狐狸》


- END -


作者简介:达鲁,一个想学潜水但不会游泳的文字工作者。巧手鲁班亲子手工公号特约作者。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