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丛辉:如何带领小学生打好阅读的“组合拳”,让听说读写不用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晓语说

小学生可阅读的就只有《安徒生童话》吗?孩子阅读的起点在哪里?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阅读?哪些书适合孩子阅读?我们要怎样通过阅读来提升孩子的能力呢?小步父母学堂公益讲座第六期,很高兴邀请到樊丛辉老师,樊老师是第一批乌鲁木齐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发表了多篇儿童教育类文章,涉足课外阅读7年,有实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期讲座樊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小学生如何练好阅读的组合拳,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如何带领小学生打好阅读的组合拳?


樊丛辉/文    晓语/编辑


每年给一年级家长做有关读书的讲座,给身边作为家长的父母聊起读书的时候,我常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你家孩子都读哪些书?得到的回答里面最多的是这么三个:《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还有《一千零一夜》,我就追问他们,还有呢?有些家长就皱起了眉头。这就反映出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书籍的问题上不是很清楚。除了以上的书外,很多家长会把《习作大全》《作文训练》《好词好句积累》之类的书当做孩子阅读的材料。那么,孩子阅读的起点在哪里?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阅读?哪些书适合孩子阅读?我们要怎样通过阅读来提升孩子的能力呢?今天,我就这四个问题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母语的阅读是孩子精神的起点


回想一下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在襁褓中就已经开始阅读了,最早接触到的就是爸爸或者妈妈唱的摇篮曲,其实这就是孩子阅读的起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童话故事、绘本、桥梁书、整本书开始慢慢地进入了孩子的阅读视野。

 

关于童年阅读,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人书,记得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在放学的时候围在卖小人书的老爷爷的火炭旁,掩护着身后的小朋友去偷书,就这样连买带偷读了不少的小人书,我对《三国》、《水浒》这样经典名著的印象最初其实就来源于这里。

 

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和奶奶在一起,奶奶经常和我讲一些童谣,都是他们那个年代口口相传下来的,比如说“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她还会给我唱一些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后来我自己的女儿出生的时候,我想给我的孩子去唱一些童谣的时候,唱出来的竟然还是奶奶教给我的这些东西。后来,当我在《日有所诵》《我的母语课》这些书上看到这些民间童谣的时候,我心里的激动和亲切感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的阅读不是独自一人的“浅阅读”


我们的孩子需要怎样的阅读呢?

 

首先,孩子需要的是有引领的阅读,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浅阅读。

 

如果是孩子一个人读,他就是泛泛地读,读完一本书以后,只记得故事当中简单的情节,而对书里面的具体的形象、情节的设置,不会做过多的思考。读完了,书放下,好像这个阅读活动就结束了。

 

如果有人引领,孩子会对书中的很多重要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书中所涉及的文化进行探根究底挖掘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能够找到书中有趣的东西,我们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

 

孩子在阅读后是需要碰撞的,而不是将所读所感憋在自己的心里。碰撞是需要场合的,场合是哪里?其实对老师、孩子而言,就是班里。只有他读完了,在班里和其他的孩子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他才会对自己读了些什么,自己读到了哪里,想了些什么,去进行仔细地审视。

 

其次,孩子还需要多种题材作品的阅读。

 

孩子的阅读和成人阅读一样,不能只读童话,只读绘本上,也不可能只读纪实的文学。如果从作家性别的角度来说,你不应该只读男性作家的作品,而不读女性作家的作品,女生不能老读公主类的故事,也应该去读一读男生所涉及的冒险题材的作品。

 

再次,孩子需要整本书和选本相结合来阅读。

 

整本书的阅读是很耗费时间的,而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我们可以读一些优质的选本,以保持阅读的兴趣。还有就是孩子需要的是动态的阅读,而不是静态的阅读。



阅读提升孩子六大能力


在语文课表里,有关于通过阅读来全面提高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要求。这不是急功近利,我们用阅读来给孩子打下精神发展的底子,也让孩子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有所提升。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谈谈如何通过阅读来全面提升孩子的能力。

 

1.读的多,肚中货儿多。


就是读的多了,孩子的肚子里自然会有货。我教过的学生里面,就有跟了我六年,但是没怎么读书的孩子,后来无论在交流、写作还是表达上他都无点可抓,无话可说。很多时候他其实特别想参与,但是却参与不进去,跟别人没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这就是不读和多读的区别。

 

2.读的多,便会读得细。


读的多了,慢慢就会锻炼出细致阅读的习惯。读的多了,有些作品读一遍就可以读出作品的细节来。我带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次《夏洛的网》,当时讨论交流,孩子们讨论不出来太多的内容。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又读了一次,这次他们说的更多,感悟的更多了。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又读了一次,再讨论这本书的时候,孩子们读到了很多第一遍读的时候,没有发现的细节,这跟年龄的增长有关,跟经验的增长有关,也跟阅读量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3.读的多,就会选书了。


我自己刚开始也不是很会挑书,也常买来一些质量不是特别高的书,接触多了之后,慢慢就有经验了。我把这样的经验也分享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在读的书多了之后,他在介绍书的时候,首先会说自己是如何选这本书的,其实这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是一样的。 



4.读的多,就说得多了。


人们看完了一部电影,读完一本书,或是看到一个新鲜事,总想与他人分享,孩子的读书其实也是这样的,分享的过程就是讲述的过程,而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必然会带着自己的整理、提炼和思考,而一旦倾听对象恰好也读过这本书,那就更有意思了,他必然会带着观点表达,这样的话分歧就会产生,进而产生辩论,这种辩论不同于课堂上老师所设计的一个方向的思考和辩论。这是各自为战,坚守自己阵地的辩论,这正是无形中锻炼表达能力的一个过程。

 

5.读的多,就会刻意模仿。


我们班里一个男生喜欢看科幻的书,问我要科幻小说,。孩子拿到那个书之后,读得不亦乐乎,读完之后跟我说:“樊老师,这套书特别有意思,读着读着我都想写一个科幻故事了。”我就跟他说:“那你就写,要不然这样,你写一个月球人喝茶的故事。”我当时就随口一说,结果没两周之后,这个孩子拿着一塌稿子来找我,说:“樊老师,你看我的月球人喝茶已经写了这么多了,要不然你看看。”我当时很惊讶。虽然说故事的语言很幼稚,情节设置也不是那么复杂,但是不得不说阅读让他有了这样模仿的开端。习作从模仿开始,这句话并不假,但是没有人引领的模仿是没有生命的,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模仿是没有源头的,穷根究底仍然是阅读在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

 

6.读的多,思想就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思维能力也不是一天就能提高的,这需要一篇一篇文章,一本一本书的累加,需要一次又一次,从优质慢慢走向丰富的思考,以及由思考带入更为深入的探究。


《我的母语课》,值得每一个孩子去阅读


下面我就以《我的母语课》这套书为例子,说说怎样的文章适合阅读,该怎样去阅读。第一次接触这套书的时候,大概是三年前,薛瑞萍老师的讲座,对这本书有简单的介绍。我当时就翻了一下,我说这本书的文章好像有点难,孩子们怎么能看得懂啊。后来遇到一个图书批发商,向我推荐《我的母语课》,我说《我的母语课》太难了,还是《日有所诵》比较好一些,我就选了《日有所诵》这套书作为午读十分钟的诵读内容。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翻到了《我的母语课》,仔细去读,发现书中的篇章选得很不错。


亲近母语为孩子们编写了文学教材《我的母语课》。


首先,文章的文学性特别强。

 

这可能和我自己的个人爱好有很大的关系。书中每一册的开篇都是诗歌,一年级是童谣是儿歌。因为我特别喜欢诗歌,因此对这样的开篇很有亲切感。读的时候,就发现选的诗歌都很有意思。比如四年级A第一单元选的是罗大里的诗。我说罗大里写诗,孩子们就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但是当我把《需要什么》这样一首很有意思的诗读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觉得这首诗真是有意思,尤其是头和尾,当听到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的时候,他们没有跟我说话,但是从他们看我的眼神里面,我可以感觉出来,他们对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文字内心的那种好感。

 

其次,文章的编排特别合理。

 

这套书的文章是按照单元的形式来编排的,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单元的文章是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来选择的,比如说如果这个单元所选的这几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孩子没有那么多时间静下心来把四篇文章所组成的一个单元的全部读完。那么有些单元就设置了两篇文章,我觉得这样很合理。

 


第三,选文难度,引发思考。

 

我对这套书的第一印象,就是选文怎么那么难啊,但是后来我的思考是,我们给孩子的阅读,是给他伸手能够够得着的阅读,还是给他让他跳一跳、碰一碰才能够摸的着,够的着的阅读呢,我想应该是后者。如果是伸手就能够着,迈两步就能够看的见的东西,这样的阅读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像这种有难度,需要够一够、跳一跳、蹦一蹦才能够够着的阅读,才能引发孩子深入的思考。而这个过程就需要老师的引领。我在课堂上,开始是用一节语文课做阅读,后来干脆两节课都拿来做阅读交流会,还把中午的一节语文课分出来,分给我的母语课。

 

第四,课后习题,启迪智慧。

 

再来说一说这套书每篇文章后面的问题的设置。相比一些纯粹为了考试训练的习题,这套书的习题,是直接指向思维训练的。比如《需要什么》说这首诗。


需要什么


【意大利】贾尼•罗大里 著  邢文健 译


做一张桌子,

需要木头;

 

要有木头,

需要大树;

 

要种大树,

需要种子;

 

要有种子,

需要果实;

 

要有果实,

需要花朵。

 

做一张桌子,

需要花一朵。


文后的思考题是这样的。第一,桌子和花朵有什么关系,你能画一幅图来描述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桌子和花朵有什么关系啊,只有读完整首诗发现他们之间一层一层的联系之后,才能把桌子和花朵联系在一起。而且这个问题里有“你能画一幅图来表示吗”,我觉得当孩子们把这幅图画出来之后,诗意一目了然。第二,“需要花一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对思维品质提升的一个问题,其实每个人读书的时候,首先读到的是自己,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是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思考和作者有相似或者重叠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是共鸣。这样的问题才是直指思维深处的问题,是不限制孩子们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最后,从选文片段获得对一本书的好感。

 

最后一点就是选文和整本书的联系。我读了其中的一篇叫做《你很特别》的文章,刚开始我以为这就是一篇文章,最后才发现《你很特别》是一个绘本,这个选文是从绘本里拿来的文字,这就让我特别想读这个绘本。我在给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拿起一本书,他从封面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后读的时候,他不知道哪个片断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当我们首先从文章里、书里选取一个小片断,提前展示给他的时候,他对这本书的兴趣,可能比他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兴趣要浓很多。

 

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积累,这样的思维训练,孩子的听说读写,何愁得不到提高呢。


(本文为樊丛辉老师在小步父母学堂公益讲座节选。)


相关内容精彩文章

郭史光宏:如何引领孩子进行深度阅读?

沉砂:整本书阅读与语文学习

刘颖:八种最接地气的写作方法让您孩子作文不再愁

徐冬梅:以母语去抵达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转发并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您有任何与儿童阅读、母语教育有关的问题和困惑

欢迎添加晓语微信:qjmyxiaoyu

我们一起亲近母语!


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儿童阅读•母语教育•传统文化

投稿:qjmygfwx@126.com

微信号:qjmygfwx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