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区潍州湖小学湖畔读书002期】生命不息 读书不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生命不息


读书不止

 


 
 

刘茜

         

        文字是思想的展示,是跳动在笔墨的音符,由执笔者谱写最美的生命乐章。“湖底文人潜,畔上墨香传。”《湖畔读书》是潍州湖小学读书人表达情感最真实的舞台,我们沐浴着阳光,徜徉在白浪河畔的波光倒影中,愿用自己文字去展现最美的人生。


        与书初遇为欣喜,与书相伴道惊人,与书相知方淡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湖畔读书》第二期故事分享,来聆听刘茜老师与书“相遇、相伴、相知”的故事。


●●●

        直至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我童年时期接触的第一本课外读物,也许可以称之为课外读物,或者仅仅可以算作是我书本的启蒙。彼时父亲的工作地点在坊子,母亲的工作地点在奎文,父亲每天按时坐晚上的班车到原来的友谊商场,然后再骑车回家。每到周六,母亲就会领着我坐2路汽车,摇摇晃晃到父亲的工作单位,然后等着父亲下班一起去外祖父家,住一晚,再三个人坐着2路车摇摇晃晃地回到市里。

       父亲是喜欢读书的,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一箱一箱价格按分算起的书,小时候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字,只是知道那些书看起来深奥,因为排列的密密麻麻。父亲爱书也爱买书,每次在二所下车之后,我们总会漫步到友谊商厦,一家人吃几串烤肉串,给我买一个冰淇淋,然后穿越一条马路,到只露出一个窗口的小书亭选几本书。儿时的玩具并不是很多,多数是自己随意制作或者取材天然的自娱自乐,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痴迷于一种叫做“换装娃娃”的小卡片,把各种衣服和配饰给纸片娃娃搭配起来,现在想想也确是一种时尚的启蒙。正是因为这种色彩绚烂的换装游戏,我第一次看到《机器猫》这种漫画书就拔不动腿,画面是彩色而夸张的,没有耳朵的小猫总能从口袋里掏出一堆奇奇怪怪的神奇物品。对于我买书的请求,父母从来都没有反对过,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这也促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把多数的零用钱全放在了这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之感。现在想起来,我根本看不懂《机器猫》这种漫画书,我买的也不是第一卷,也不懂漫画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看,但它确确实实是我第一次对书抱有了渴望。那时大概五岁。

        从此以后,我开始读各种各样的童话书,只要能找到的我都会读。《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阿凡提》……我每天背着小书包去上学,幼儿园在放学前会播放录音故事让我们听完再复述,我常常靠着这些看过的故事书咿咿呀呀地站在讲台上复述,那份书带给我的自豪感记忆犹新。

       小孩子读书根本不知道选择,只觉得自己比同龄人多就成了小大人,拿着父亲的书,一本一本从头看到尾,看得仔细,看得认真,但也想当然是看不懂。父亲当时还是从医,家里摆放了很多医学书籍,我看不懂那些名词,却也一条条反反复复研读,更是照着图片把自己浑身研究的透彻,甚至还能总结出哪里是武林中所谓的笑穴、哭穴和死穴。童年的趣味就在于不懂,更在于不懂装懂,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很多值得回忆的生活。


        偶尔一次,我在家中的书柜了翻到了几本杂志,不厚,大16开,一本叫做《青年博览》,一本叫做《世界未解之谜》。前者对我来说感觉比较枯燥,但是却让我在短小的故事中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记得最清楚的故事是蝎子和圣人,圣人就蝎子反被蛰,别人笑他傻,他却说不能因为别人的伤害而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这则故事从小在我的心里不断地翻滚,让我随时都去告诉自己,你不能左右别人,只能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后者对我来说绝对是我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至少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这样的,从我打开那本书的一刻起,我突然感觉世界原来如此庞大,人类原来如此渺小,我想要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去了解不一样的生活,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彼时的那个恍然大悟,让以后的我爱上了纪录片、爱上了博物馆,更给自己树立了一定要多去接触这个未知的世界。由此而言,那一刻我自己都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小大人,第一次有了人生目标,我自然没有庞大的金钱和监护人的同意去周游世界,而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就是读书和电视节目。

        我的世界就这样被书垒成了一座城堡,父亲在休息日的下午手捧书坐在沙发上安静的样子,也成了对我影响一生的剪影。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能回忆起那一刻,这无疑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

        如今自己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再回忆起我的小学生活,绝对是忍俊不禁。我不止一次说过,我的偶像就是我的父亲,我的性格跟他相似也有十之八九。父亲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认准了目标决不放弃,我虽然没有遗传到他这一点,却也可以聪明的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小时候的自己不喜欢语文课,不喜欢背课文,总是要在明天检查前用用力把课文背过,想当然过几天我就忘记原来我还背过这么一篇课文。

        我每周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周四的两节语文课,因为连堂所以安排去阅览室读书,当时的阅览室跟如今学校配置的图书馆没办法相提并论,除了作文还是作文,那我读作文也可以读的津津有味。后来,学校门口开了一家租书的地方,一本书一天两毛钱,我每天的快乐时光就是去借书还书,那时候的自己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父母对我采取放任政策也从来没有告诉我该读什么书,于是只要电视剧里播放的同名小说我都在书店里租借,然后回家挑灯夜读。梁羽生、古龙和金庸,那就是我小学时期最熟悉的几个名字。那个时候的自己有一本很神秘的小册子,里面密密麻麻分类别记满了小说里出现的菜名和武功名,以至于后来跟同学玩手游《满汉全席》时,对任何菜名都好不陌生。当时的自己最喜欢黄蓉,因为她可以做一桌诱人的美食,“好逑汤”至今都是我做梦都会想起来的美食,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牵引而来的《诗经》也是连贯着《射雕英雄传》而诵读的。当时的自己根本就不懂那些诗歌的含义,赋比兴对我来说更不可明了,而朗朗上口的读书之趣以及英雄美人的传奇,让我时常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如小龙女一样,一袭白衣、绝色倾城、看破红尘……想想真是童年最美好的一段回忆。当然,我也喜欢西方王子公主、美女野兽的故事,但我一直没有明白《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如此繁杂的爱恋繁育关系,以至于小时候我多数时间都沉迷在吟诵诗歌中,更让自己有了“东施效颦”般的忧伤情怀。

        如今再整理书柜,除了几本我特别喜欢的绘本和童话故事,其他的都已经送给我的侄女侄子之类,但抚摸着那些泛黄的书页,往往还发现了自己幼稚的批注,多么美好的时光。

         初中时期,老师都会推荐我们开始读四大名著。说来特别惭愧,到现在为止,我都从来没有一本读完过,只是在百家讲坛看刘心武评《红楼梦》时,会多看两眼了解一点。那时特别流行读杂志,比如《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等等,仿佛只要是杂志我们都会去读。在大学的现当代文学课上,教授总是会说:“咱们学中文的,如果只是满足于《故事会》这类通俗文学,那意义也不是很大了。”但是无论是初中时期的我,还是现在已经参加工作的我,对于我来说读书不仅是一种文学上的修养,更重要是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哪怕一本书一句话有意义,那这本书就有价值。我自然不是很赞同教授的话,也更努力去寻找两者兼备的书。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候的自己就是沉浸在言情小说中的小姑娘,天天把自己放在饶雪漫的伤痕小说中,《小妖的金色城堡》《糖衣》等等,她的书我本本都读,忧伤而美好。那个时候的自己喜欢读这种辞藻华丽而无病呻吟的文章,除了饶雪漫,自然也会看郭敬明、安妮宝贝、落落、明晓溪之类,那个年纪是情窦初开的季节,所有人都会在心底里开始偷偷喜欢哪个小男生,为了他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也许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过早追逐情感确实影响学业,但那些文笔对于散文的写作和引发文学的兴趣确是不可磨灭的推动力。


         那时候我最喜欢语文课,一方面是我的作文往往会被当作范文来朗读,另一方面总是有阅读课可以拿来读我喜欢的书。虽然不喜欢四大名著,但类似于《羊脂球》《红与黑》《骆驼祥子》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从外国文学中找到了不同于武侠的新世界,这里的风俗习惯和说话方式都是我从未见过的,为我的城堡累出了新的高塔。


        初中是父母工作最繁忙的一段时光,我每天骑车上学,骑车回家,自己开门热热饭,就迎来了无比漫长的夜晚。小时候是没办法自己到院子里玩的,小伙伴们被父母送去上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自己一个人就只能摸着双杠走过来走过去,索性自己呆在家里。现在母亲一说起这段时光还会掉眼泪,总是庆幸还好我没学坏,不然她会后悔一辈子。其实,我很感谢父母没有逼迫我去上什么辅导班,反而给了我大把的时间去做我喜欢的事情,比如说读书。我把夜晚的时间拿出来看书,有很多本厚厚的摘录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全都一一摘录,偶尔想起什么来就拿出来翻一翻,现在看来也是一份财富。


         高中以来,我的阅读内容变得深刻起来,一则因为选了文科,二则是因为母校一中的图书馆藏书十分的丰富。


         首先,我喜欢上的是鲁迅,文字犀利而深刻,言简而意丰,这与之前所喜爱的言情小说差别很大,总能让人每读一遍则多悟几分,也第一次感觉自己之前的阅读都停留在无病呻吟上,不由脸红不已。所谓的风花雪月,在那一刻都不如鲁迅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有吸引力,慢慢让我更加专注于文学背后所体现的意义,而非浅层次的遣词造句。


         其次,某天我翻阅其次,某天我看到朋友在博客里写到卡夫卡的时候,我第一次感觉原来一个作家可以通过名字来吸引人去接触他。于是我开始接触除了英美以外的外国作家,从这位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笔下的《城堡》《变形记》《审判》开始,到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全套,慢慢延伸到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其实这时候读的书多数是听起来特别有味道,实则是哲学色彩和人本主意更浓的书籍,我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往往停留在表面看个假象,但这种方式,也让我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时候的自己绝对是让老师头疼的对象,什么书都看,就是不正儿八经去看一看自己的课本。我把大多数上课的时间、自习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都拿来看书,班主任每次突击检查总会没收好多的书,遇到类似《甜蜜蜜》《最小说》这类会直接丢进垃圾桶,我却从来没有被没收过一本书,大概是从书中学到的坦然态度,哪怕班主任站到我的身边,也会脸不红心不跳装作没事一样继续翻看我的小说,只是轻轻把包在外边的大大历史课本不经意的遮住而已。


        再者,因为对欧美文学的接触,我更喜欢读一些有回味价值的小文章,也更喜欢看散文,去品味其中的字字珠玑。那段时间痴迷于周国平,感觉每一句都是经典,直到现在记忆深刻的一句“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每当回忆起来都觉得特别有道理。也从《我与地坛》认识了史铁生,他对于生命的感悟是我至今都敬佩的,在他的眼里永远死神就站在那里向他招手,仿佛一个朋友般友好相处,在他的《务虚笔记》《昼信基督夜信佛》等都可以看出。另外余秋雨、柯灵、迟子建等所作散文,也让我受益匪浅。

         大学对于我来说,绝对是一个命运的转折。阴错阳差读了中文系,出其不意选了师范类,莫名其妙当了老师,人生就是因为很多不确定,所以才过得有意义。


        大学伊始,我十分膜拜文学院的院长蔡梅娟老师,总觉得一个女人就应该有那样的修养,随时保持最优雅的姿态,对一切都看起来淡淡然却又有满腔的热情,谈吐之间透露着一股自信,又因为浓厚的文学素养而吐字如兰。于是,只要蔡老师提起过的书我都会去读,正是因为她常常提起现当代文学,那段时间郭沫若、郁达夫、柔石、周作人、丁玲、赵树理、萧红等等,凡是我听到的,我都会去一一看过。大学课本中有一套《中国现代作家作品选》,除了收录的诗歌和短篇小说,其他节选的小说我也会去图书馆借来把它读完看看。


        大二参加学院的话剧演出,认识了我大学中最好的朋友,也是我的好老师,真正算得上自己的一位恩人——张琳老师。因为她,我更加喜欢外国文学,第一次把我以前不屑于读的,又自以为是的认为没有意义的书都拿起来重新读起,比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发现很多书能在世界文学史上被认可自有它的文学价值,只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的事情读这些书体会都是不同的。

        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古体小说和诗词,重新拿起《宋词选》,对照着《宋词品鉴》重新学起,也品出了叮叮咚咚的音韵之美。也后知后觉的接触了安意如,看她的《美人何处》《陌上花开》等一系列,但已过了中学追求辞藻华丽的时刻,也不欣赏汉赋的过度堆砌,反而觉得有一点做作,但也因为这些觉得古代文人墨客把许多愁思给予短短几字,实属一种本领。

        我频繁地出入于图书馆和书店,把生活费投入到无边无际的买书事业中,每次过节回家,行李箱里全是书。我想,大学专业课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也是因为我坚持读书的缘故吧?

         后来,去台湾做交换生的期间,接触到了时间管理和笔记书,如《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每周工作四小时》等,让我初步学会了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为工作提供了方法和指导。也在这一段时间,更加喜欢台湾作家龙应台和蒋勋,感觉细腻的文字既可以不矫揉造作,又可以饱含深意。

         当时,我的阅读面还是相当狭窄的,仅停留在文学方面,还是我喜欢的文学,而对于历史、宗教、心理、经济类的涉及零星点点,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读《亚洲史》《欧洲史》,也读弗洛伊德《生命的舞蹈》,尤其在工作之后接触教育书籍越来越多,才发现自己的阅读之路又开启了新的天地。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自己欠缺的不止一点点,大学对于课程教学不认真的学习,总是需要用血与泪来换的。初上讲台,我面对学生的吵闹我无从下手,我抓不住看似幼稚的语文课标,我甚至对学校繁忙的管理工作也晕头转向。搭班老师张丽君老师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去理顺一个班级,王丽老师、姜北海老师每天也在办公室告诉我该如何跟孩子好好的沟通,王希娟校长更是手把手地教我一节一节地去练习,我跟几个年轻语文老师仍旧常常对着课堂发出阵阵疑问,这时候,我们一起去翻阅窦桂梅,被她的爽朗性格所感染,沉醉于她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们一起去研读王崧舟,被他诗意的人生所折服,陶醉于他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我们也去阅读卢梭《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等相关教育书籍,去学习怎样了解一个孩子的内心,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那时的阅读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个老师该如何去做,如何做的更尽职尽责,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我开始用生命的体验去把阅读演绎成自己的血与肉。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读龙应台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时会泪流满面,体会儿女远行的无奈;我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频频点头,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读《登天之梯》时痛心疾首,希望能从婴幼儿成长心理学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性格······一个人一旦了解了自己需要什么就会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我把作为一个母亲的期待放到我的孩子身上,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放到我的学生身上,一股由书中所指引的沉稳和成熟速写了一个不同的我。


         无论哪一个时刻的我都始终坚信,生命不止,读书不止。



本文作者:

       刘茜,奎文区潍州湖小学语文教师。


         我知道陪伴很温暖,但在世界眼里孩子们一眨眼就大了,我们一眨眼就老了,我希望陪伴孩子们读一些看似无用的书,培养一点看似无用的爱好,换一种方式去陪着他们成长,让他们的生命中拥有最美好的记忆和思想。




审核:姚春远

图片:刘   茜

文字:刘   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